一个人怎么在火星生存 马特·达蒙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书"
原标题:《火星救援》今日上映 一个人怎么在火星生存?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已经在好莱坞保持数周票房冠军,一向苛刻的影评网站烂番茄也给出了94%的新鲜度(这是顶级好片的分数),今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解放碑UME提前观影,从整个内容来看,《火星救援》并没有《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在画面上的惊喜,但故事相当不错,片中马特·达蒙独自在火星上演了一出生存戏,在长期低于零下50℃的地方解决水、氧气、取暖、和地球间的通讯等问题,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书”。
独自火星生存有神器有技能
主角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饰)因为执行火星任务中被同伴误认为已经死亡,而将他一个人留在火星,这位超级理工宅男+植物学家怎么生存下去?他运用自己的智慧造水、造氧气、种土豆,还通过卫星与地球取得联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都要命丧火星。
火星上的大气压不到地球上的1%,马克幸好有个坚固的密封舱。火星大气中有95%是二氧化碳,马克有一台“氧合机”可以分离出氧气。马克居住舱留下的食物只够吃300多天,要想活到四年后美国“战神四号”抵达火星,马克必须自己造食物,他想到了土豆,于是用栖息舱的92平米培育土豆。种植土豆需要水,马克懂得用氧气和氢气充分燃烧生成水,氧气已经有了,氢气只能从登陆小艇剩余的燃料联氨中释放出氢气。写这出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作者安迪·威尔将一切都安排在可以实现的科学范围内,极少有想象成分。
火星大风暴最值得商榷
《火星救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曾表示,该片得到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支持,剧组在NASA拍了21天的镜头。但科幻迷们还是忍不住对于片中的细节产生疑惑,在虚构的故事中,男主角神奇存活,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涉及的科学理论都靠谱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袁钧涛表示,该片相比于99%的科幻电影,涉及的科学理论已经很靠谱,当然也有一些细节是做了艺术化的处理。
袁钧涛认为,影片追求的是合理与可行性,其中的工程细节是不可能细究的。“就是有一点,我觉得最值得商榷的是片中描绘的火星大风暴(电影开篇马特·达蒙就因为这场风暴受伤,被同伴误以为已经死亡)。火星大气压只有地球的1%,再怎么大的风也不太可能造成那么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