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通水凸显协商民生味
东南网7月24日 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
自1995年以来,金门缺水就已到了影响民生用水的程度。针对当地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早在2001年,金门县政府和当地民众就提出希望从福建临近地区购水,以解燃眉之急。
但是,当时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却以种种借口拒绝大陆善意,宁可从高雄港长距离运水,也不同意金门向大陆购水的计划,其实质就是不愿接受大陆的善意、担心两岸直航影响其“台独”立场。为缓解缺水问题,金门县被迫长期超采地下水,甚至发展到影响金酒的酿造水源和旅游客源的程度,并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2008年后,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形成,两岸协商议题逐步转向民生等事关老百姓切实利益的方向,解决向台湾离岛供水问题的条件也日渐成熟。为此,供水工程所涉及的两岸业主单位已先后开展8次技术商谈,并就供水线路、营运管理模式、供水量、水价等方面相继达成共识。2015年5月,“张夏会”就大陆向金门供水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从而使这一困扰金门多年的用水问题终于拨云见日。
7月20日,在福建省长苏树林和金门县长陈福海见证下,《金门自大陆引水购水契约》正式签订,历时18年协商的两岸“通水”最终尘埃落定。契约的签署不仅有效解决了金门地区民生用水问题,而且也充分拓展两岸协商机制的范围和领域,使相关协商的内容与达成的协议更加贴近民生、契合民意、惠及普通民众,“两岸一家亲”在协商过程中更是得到充分的展现。
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岸间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使得受益面直接惠及更广大的民众。在这种情势下,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更好地解决民生关切问题,将有助于两岸民众实现更全面的交往和正确的相互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两岸民众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实现“心灵契合”,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潜龙跨两岸、共饮一江水”,向金门供水只是两岸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今后双方更应积极探索合作路径、创新合作模式、共享合作利益,尤其是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及青年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从而为最终解决两岸间的各种难题和分歧提供绵绵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