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研究所发病狂购物送人 父母无奈卖房还债
小张(化名)是一位90后,在一家软件公司做开发工作,月薪过万,同时,他还是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可以说,他很优秀。
但小张的妈妈乔阿姨却忧心忡忡——儿子的另一个身份是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一发病就去办信用卡疯狂消费,拦都拦不住。无奈,乔阿姨求银行将儿子列入黑名单,却遭到拒绝。
欠银行的钱还不上了,银行决定起诉,乔阿姨决定应诉:“因为我们觉得银行这么做不合理。”
乔阿姨的要求很简单:一是银行今后不能再给精神病患者办理信用卡,或只能在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办理;二是停止计算复利,协商解决问题。
心病惹出“心病”
2007年,小张被查出患有一种叫作“双相情感”的精神病。“发病时和不发病时完全是两个人。”乔阿姨说。
今年8月份,乔阿姨突然联系不上小张了,连续几天失联后,乔阿姨向杭州警方报案。
警方很快找到了小张,他没有失踪,只是手机丢了。
乔阿姨帮小张补办了手机卡后,心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很多银行打来电话,催小张还款。乔阿姨猛然回想起了4年前发生过的事情。
4年前,小张发病,办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并在发病中疯狂购物,每张信用卡都欠下了很多钱。为了把欠银行的钱还上,乔阿姨把在东莞打工买的房子卖了,用部分卖房款还清了小张欠下的8.5万元银行欠款。
“关键我们也不知道他买了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反正买了以后就很大方地送给了朋友……”乔阿姨得知小张又发病了,就把他送去治疗了。
这次,小张光到期的银行欠款就有4万多元,没到期的还有不少,这笔钱成了乔阿姨的“心病”,直叫她愁白了头。
上不了的黑名单
乔阿姨家的条件并不好,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小张这些年的治疗也都是自费。如今,小张被接回江西上饶治疗,一个月也要5000元费用,经济颇为紧张。
更令乔阿姨紧张的是,万一过几年,家里再也还不上银行的钱,小张岂不是要闯大祸?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乔阿姨找到了银行,希望银行能把儿子列入黑名单,不再为他办理信用卡。
“可每家银行都表示没法操作。有几家银行表示只能保证以后不在已开卡分行再次办卡,但却管不了没办过卡的分行。”乔阿姨感到愤怒又无奈。
是不是可以趁小张没发病时带他去注销信用卡呢?这个办法不管用。乔阿姨说,只要病发,小张就会主动去办卡,根本管不住,而且一发病就玩失踪,然后在另一个城市出现,被当地警方送回。而乔阿姨和丈夫为了生计,还得打工,不能时刻陪在儿子身边。
一边是儿子间歇性发病,一边是自己无法长期监管,另一边是银行不能将儿子列入黑名单,这个死局让乔阿姨感到绝望。
“他考上了浙大研究生,今年就差一篇论文就毕业了,可惜如今……”乔阿姨叹了口气,“他住院时希望我们能给他送纸笔给他,让他完成毕业论文,但是医院不同意,怕他发病伤到人……”据杭州日报
【新闻多一点】
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临床表现
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精神障碍诊断分类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治疗和预防
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
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同时,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