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月薪高 是全国平均水平5倍
美媒称,长期以来,同性恋在中国一直是禁忌。但是,中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者(总称LGBT)群体的消费能力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李胜(音)刚买了一部全新索尼智能手机,他享受出国旅行,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少犹豫。这位31岁、生活在上海、年收入12万元人民币的人力资源高管是同性恋,而这使他越来越成为中国市场营销者感兴趣的对象。
李说:“需要什么我就买什么,从生活消费品到洗发水、沐浴液和电子产品。接下来我可能会买一部iPhone。”
报道称,“同志商务”(WorkForLGBT)本月公布的一项对中国1.8万LGBT群体开展的调查发现,应答者月薪平均为1029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同志商务还发现,他们往往都对某些品牌保持着忠诚,并且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大都没有子女。
这项调查是同志商务本月早些时候主办的中国LGBT群体粉红经济市场大会召开后出台的,那次大会考察了LBGT群体的市场潜力,引吸了从新兴企业到财富500强企业等多家公司,包括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微软公司等。
设在美国的研究公司社群营销&视角(CMI)称,中国的LGBT群体每年支出4700亿美元。同志社区淡蓝网的首席执行官耿乐认为,中国的LGBT群体已经达到7000多万人,“相当于英国的总人口”。淡蓝网是全世界最大的同性社交软件应用之一,有1500万用户。
报道称,在同志商务开展的调查中(这项调查号称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LGBT调查)22%的应答者说,他们的经济状况“很好”;但29%的应答者称情况不如一年以前。眼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降至25年来的最低。2014年对8000名LGBT人群开展的调查显示,19%的人说,他们处境“很好”,但21%的人说情况不如以往。
调查发现,LGBT人群出国旅行的频率往往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前往他们感觉自己受欢迎的地方。在亚洲之外,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是美国;在距离中国较近的地方,首选地包括香港、泰国和澳门。
上海的律师阿普丽尔说:“我们所有的同志朋友都特别喜欢泰国,那儿是同志的天堂。”阿普丽尔与她的同性伴侣、从事销售的格雷丝一起生活。因为还没出柜,她俩都拒绝透露自己的姓氏。
1997年,中国修改了“流氓罪”条款,事实上把同性恋非罪化。但是,污名依旧。调查中只有6%的女性说她们彻底出柜,这个比例是男性的两倍。未出柜的LGBT应答者大多提到,给家庭带来的耻辱是导致他们隐藏性取向的最大因素。
报道称,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有意到国外举行同性婚礼,三分之一的人有意到国外寻求代孕服务:对LGBT群体来说,这两项行为在中国都属非法。
阿丽普尔和格雷丝说,她们认为,公司在传播宽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性婚姻要在中国合法可能还需要20年。因为父母逼迫她们结婚生孩子,她俩都跟男同性恋假结婚。每逢春节,她们都带着假丈夫回家,让家人满意;然后再去假丈夫的家,让他的家人满意。
但是,也有变化的迹象。这个月,中国承认对男性的性侵构成犯罪。一位20岁的学生因为教科书把同性恋描述为“心理疾病”而对中国教育部提起诉讼,北京的一家法院周二审理了该案,这是中国出现的首个此类案例。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在华公开迎合LGBT群体的往往是多国公司、高技术企业或希望走向全球的中国公司。
但是,市场营销高管们说,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觉得同性恋在中国保守的儒家社会显得不可思议。同志商务开展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说他们认识的人里有LGBT,美国和欧洲的这一比例由远远高于80%。
报道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市场研究公司舆观调查公司的中国与韩国区经理刘珉(音)说,但是,这也意味着在华公司可以左右逢源。他说,很多中国人往往认为广告中的彩虹旗只是一个鲜艳的装饰,或者手拉手的同性伴侣只是朋友,而LGBT群体却明白其中的意思。(编译/赵菲菲)
资料图片:2012年10月2日,福建首对男同性恋公开结婚。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英媒关注北京地铁内同性恋求婚:中国人态度正在改变
参考消息网10月3日报道 英媒称,日前,北京地铁内的一场求婚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因为它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29日报道称,这似乎并不是最浪漫的求婚场所,但在北京地铁车厢内一名男子单膝跪地向男友求婚,乘客们纷纷从口袋中取出智能手机,记录这一刻。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民们一直在热议“北京地铁惊现男男求婚”话题。一名网民发表评论称:“我像往常一样,乘地铁回家,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遇上一对同性恋在求婚……我认为这真的难以置信。”
报道称,实际上,这两名男子在中国是无法结婚的,中国法律没有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条款,但中国的同性恋伴侣已到美国注册结婚,其中包括7对赢得由阿里巴巴公司赞助的比赛活动的同性恋。尽管视频画面显示一些地铁乘客高喊着“可耻”、“恶心”,但微博上大多数网民对这对同性恋表示支持。
一名网民留言称:“那些说恶心的人,没有资格评论其他人。”另一明网民留言称:“你应当尊重他们的勇气,即便面临受其他人鄙视的压力,他们仍勇于表达自己的爱情。”
正如英国广播公司7月份所报道的,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同性恋合法化的决定已在中国引发争论。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助理教授蒂莫西·希尔德布兰特说,在就同性恋婚姻展开政治辩论时,美国和中国有截然不同的动因。希尔德布兰特说:“美国在此议题上的分歧部分在于宗教,但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如果人们憎恶同性恋,这并不涉及宗教范畴。”
报道称,希尔德布兰特说,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极大。一些人从未遇见过同性恋,而且根本不知道何为同性恋,另一些人知道同性恋,但不相信中国会有同性恋。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地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2001年,中国精神病协会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希尔德布兰特说,艾滋病运动为同性恋权益保障组织提供了公开讨论更广泛议题的机会。但他指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已对同性恋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压力。
报道称,他说:“父母们会认为如果他们唯一的孩子是同性恋,那么将断了他们抱孙子的愿望。但由于同性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存在,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改变……通过微博及其他社交媒体,人们已对同性恋的权益有所了解。”(编译/邬眉)
在北京地铁车厢内一名男子单膝跪地向男友求婚。(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10-03 00:11:02)
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21日发表题为《现代中国的儒者能接受同性婚姻吗?》的文章,文章称,2015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合法后,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文章说,孔子对同性婚姻会有什么看法?安东尼·肯尼迪法官肯定了“婚姻”在人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写道:“孔子教导说,礼,其政之本欤。”
文章称,对传统主义者来说,婚姻与传宗接代是儒家家庭秩序的核心。在5种人伦中,“夫妇”排在第三位,低于“君臣”和“父子”,高于“昆弟与朋友”。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后,新儒学学者方旭东(音)援引孟子的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称,这种狭隘的理解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汉学家关人杰(Sam Crane)写道,现代儒者应当接纳“忠诚、积极的”同性恋。“重要的”不是传宗接代,而是“履行创造人类的社会责任”。
尽管如此,在一个孝道根深蒂固的社会中,许多男女同性恋被迫过着双面生活。
文章称,对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而言,延续家族血脉的压力意味着“隐秘的”男同性恋者会结婚生养。根据估算,中国约有8成男同性恋已婚或者准备结婚。
文章称,对中国来说,同性婚姻仍然遥遥无期。1997年,中国才将同性恋非罪化,2001年将其移出精神病官方名单。虽然同性恋不再被视为淫秽行为,但是仍然是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中的禁忌话题。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2013年只有21%的人接纳同性恋。据悉许多诊所和精神病医院提供“矫正”同性恋的治疗方案,包括催眠和电击。
然而,情况在缓慢发生变化。去年7月份,北京一家法院审理了全国首宗起诉“同性恋疗法”的案件。在官方对同性恋奉行“不问不说”态度的情况下,法院同意受理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12月份,法庭宣布这类治疗违法,责令被告诊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500元,并在网站上道歉。
文章称,部分同性恋者的父母显然接纳了同性婚姻。2013年2月份,约100人致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求“中国实现婚姻平等”。
文章称,在快速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是,如何化解围绕婚姻等深刻根本性问题产生的分歧。(编译/于晓华)
北京一对女同性恋公开结婚 资料图片
(2015-07-22 00:16:00)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最高法院对同性恋婚礼的裁决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引发反响,各大城市同性恋者大胆尝试,打破法律障碍,公开举行男女同性恋婚礼。
据《印度时报》网站7月12日报道,在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恋婚姻在其各州合法后,北京的两对同性恋(一对男同性恋和一对女同性恋)不顾警方的警告,公开举行婚礼。
日前,两名女同性恋女子——李婷婷和特雷莎(Teresa)·徐身穿白色婚纱,在亲友和支持者面前举行了一场非正式婚礼。但在地方政府部门警告她们不要当众“大吵大闹”后,她们决定推迟登记领证的计划。
报道称,李婷婷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同性恋权利活动人士,曾因寻衅滋事罪被拘留37天。
6月27日,男同性恋夫妇27岁的吉诺(Gino)和34岁的凌绝顶在北京举行婚礼后,当众亲吻。这张亲吻照片在网上博客和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
报道称,令中国的同性恋权利活动人士感到兴奋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的裁决,该法院的裁决还引述了中国圣人孔夫子的话:“礼是政体的基础”。
相关文章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并获得了大量支持性评论。
11日,在台北,一场由同性恋权利支持者发起的街头游行活动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在台湾2016年选举前,同性恋婚姻正在成为一个政治话题。
报道称,台湾司法主管部门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已表示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此前,民调显示大多数台湾民众并不反对同性恋婚姻。
抗议人士拉斐尔·蔡说:“台湾社会已普遍接受同性恋婚姻,而我们政界人士的认识水平似乎还不及普通人,真是可耻。”
报道称,香港又是另一番景象。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近日表示,在未来几年立法会委员不会允许同性恋婚姻合法。(编译/邬眉)
北京一对女同性恋公开结婚
(2015-07-19 00:30:00)
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 外媒称,虽然有所限制,但在中国讨论同性恋话题已变得容易很多。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3月11日报道,2015年春节期间,一部名叫《回家》的微电影在视频流媒体网站的点击达1.27亿次。2015年春运开始于1月31日,结束于3月5日,每年这个时候,中国都会经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所有性向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时期,他们经常面临来自怀有过度期望的父母催着相亲、催着结婚的局面,还不得不向父母解释自己“完成不了人生任务”的原因。而对那些确定是同性恋的中国青年来说,春节回家是一件令人忧伤的事,他们会面临更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回家》这部微电影仅有6分钟,片中名叫方超(音)的同性恋男主角是一名独生子,从小对父母很顺从。当他对父母坦白自己是同性恋时,父母称他不知羞耻,并威胁他断绝亲子关系。不过后来方超的母亲逐渐改变了观念,开始参与中国同性恋权益团体的活动。经过一年的疏离,方超的母亲要求儿子回家过春节。在片尾,数名现实中的母亲建议同性恋青年“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要求父母不要“让传统的婚姻规则阻止孩子回家”。
报道称,当谈到性问题,中国人存在很深的代沟。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人比之前出生的中国人更能接受同性恋和同志权益运动。然而在一些老年人中,同性恋仍然是耻辱的标志,大多数作为子女的中国同性恋人群选择保持沉默。 事实上,1997年新《刑法》已废除了流氓罪,这被认为标志着中国同性恋的除罪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似乎让同性恋的沉默行为更容易操作:在线同性恋通讯软件越来越受欢迎,这使同性恋青年在不告知父母或没有父母的干涉下,维持爱情生活。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把伴侣带回家过节,称伴侣是“最好的朋友”。
《回家》这部微电影在主流社交媒体引发不同的反响。很多微博名人分享了这部短片,但群众对该片的反应则呈现两极化的局面:当一些人为该片投出赞同票时,另一些人则称片中的男主角与“和他一样的人”是属于“病态”、“堕落”、“恶心”。
报道称,在中国那些低调而逐渐获得活力的同性恋题材电影中,《回家》只是最新且最受欢迎的一部。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方法,正在提高中国同性恋群体的可见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制片人为了放映自己的电影,经常不得不依靠类似酒吧或沙龙这样的场所,这限制了电影的前景,例如曝光率和盈利能力。29岁的范坡坡拍摄过5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写有一本关于同性恋电影史的书,他表示,自己不得不从事另一份工作,用这份工作的工资拍摄电影。
报道称,虽然有所限制,但在中国讨论同性恋话题已变得容易很多。范坡坡表示,他发现对待同性恋问题的态度已发生戏剧性且显而易见的变化。当范坡坡8年前拍摄第一步电影时,“甚至难以找到一个人讨论这个话题。我甚至不能想象今天同性恋群体的家人可以公开和我讨论这件事情。近年来,我很多朋友已向父母坦白。”
报道称,就像《回家》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中国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面临来自父母殷切的期望和巨大的代沟。然而作为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父母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更愿意接纳不是各方面都完美的儿女。
资料图片:2012年10月2日,福建首对男同性恋公开结婚。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03-14 00:30:02)
【延伸阅读】新报:“粉红市场”值3000亿美元 淘宝示好同性恋者
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一场“爱,无关选择”的同性恋关爱活动在山西太原闹市街头举行。同性恋志愿者手举公益海报,向过路情侣发放玫瑰传递祝福,也征求路人对同性恋者的祝福。当日,中国共八座城市同时举行“爱,无关选择”街头活动,旨在消除公众对同性恋人群的歧视。(中新社)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新报称,对于企业伸手示好,同性恋亲友会创办人阿强说,互联网时代让不同声音发出来,社会对同志的包容度随之提升。商业公司看好粉红市场而纷纷进入,他们希望在年轻一代网民的心中树立多元、开放和友好的形象,由此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6日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中国有10对同志情侣获得淘宝网的赞助,免费去美国结婚度蜜月。
根据淘宝提供的数据,超过400对同性情侣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参加者必须上传视频,叙述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最多线上点赞投票的10名同志情侣名单将会被公布,之后在今年6月赴洛杉矶结婚。这不是阿里巴巴集团首次向同志群体释出善意。去年阿里集团的“双11”网络购物节上,也有同志伴侣现身宣传视频。
中国的网上图书音像商城——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去年也公开声援同志。在庆祝当当15周年的平面宣传中,有一张男同志手牵手的海报未能通过审核被撤下。李国庆就将它发在微博上,并称希望外界能够看到该海报传达的主题——“包容、理解和公平也是敢做敢当的态度”。
对于企业伸手示好,总部位于广州的同性恋亲友会创办人阿强接受本报访问时形容,中国的粉红市场近两年来确实发生“非常有趣的变化”。他说,互联网时代让不同声音发出来,社会对同志的包容度随之提升。商业公司看好粉红市场而纷纷进入,他们希望在年轻一代网民的心中树立多元、开放和友好的形象,由此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
同个时候,中国移动平台上的同性交友软件也迅速崛起。在中国应用软件(APP)市场中位列前三甲的同性交友软件中,由中国男同志创办的Blued和Zank排名第一和第三,美国同性社区软件Jack’d排第二。这类交友软件基于地理定位寻找离使用者最近的“基友”。双方可以实时地进行线上聊天。给同志交友增添更多便利,无需再去公园溜达。
据《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报道,Blued的累积注册用户达到1500万,而Zank的累积用户数也有大概300万用戶。Blued由原刑警耿乐创办,他作为防爱之病民间组织“淡蓝网”负责人,曾在2012年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接见。Zank的创始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生凌绝顶。
2014年,Blued一年内获得两次投资,先是获得清流资本的1000万元人民币A轮投资,然后再获国际投资机构DCM的3000万美元(约4060万新元)B轮融资。ZANK去年也获得联创策源2000万元A轮投资。同一年里,中国网络上出现的同性社交软件也远不止上述几个。有网络媒体人惊呼:“这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盯上同志社交,同志还够不够用?”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同志,“5%”比率似乎成了标准,中国的13亿人口中约有7000万同性恋者,这是媒体经常提及的数字。LGBT资本公司(LGBT Capital)创始人保罗·汤普森估计,中国的同性恋市场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同性交友软件能获投资者青睐,在一定程度上与“移动化”成为中国同志群体的消费与社交方式有关。根据Blued发布的《首届中国LGBT群体生活消费指数调查报告》,年轻的中国LGBT群体十分沉迷于移动设备——71%的所有受访者及76%的18至21岁的学生,在过去12个月内购买了智能手机,91%的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内用移动设备上网购物。即时聊天工具及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和微博,已是中国LGBT人群最广泛使用的私人沟通工具。
接受本报访问的同性恋交友会项目主管戈多说,他在一次同志朋友聚会中接触到同性交友软件。之后在手机下载了两款,确实找到同志朋友。手机软件让戈多感觉踏实很多,看到中意的人就发信息。在酒吧里看到喜欢的人反而经常裹足不前,而且很多同志其实不喜欢经常逛夜店的人,“觉得这个人不踏实”。不过,戈多也说,和异性恋交友一样,同性交友软件也可能被使用者纯粹用来“约炮”。
在中国,同性恋仍是个带禁忌的话题。中国在1997年才将同性恋除罪化,到2011年同性恋才不再被视为精神疾病,但近年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明显提升,去年尤其有几件事让同性恋群体深受鼓舞,也燃起舆论关注同性恋群体的兴奋点。先是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戴伟绅与华裔男友在英国驻华大使馆登记结婚,接着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出柜”,中国女作家李银河在2014年结束之际坦承有个同居17年的变性伴侣。
随着国内外名人纷纷“出柜”,同志维权意识在中国也逐步抬头。“首例同性恋扭转治疗案”和“首例同性恋职场歧视案件”等维权案陆续曝光。职场歧视案仍未下判,首例同性恋扭转治疗案则判处原告胜诉。
法官把“同性恋不是病”写进了判决书,同时列明同性恋“可以进行治疗亦属虚假宣传”。案中原告小振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小振去年春节过后迫于家人压力前往重庆心语中心“治疗”,但他称,这给他身体和精神带来极大伤害,且没有任何效果,于是决定提告。
31岁的小振出生于广东省一个城镇,目前在北京工作,有一位交往两年的伴侣,这趟春节回老家,他想好好与父母再谈谈。小振说,中国社会对同性恋已比过去更包容,大城市又比三四线城市更能接受同性恋者,但主流媒体在传播相关信息时,还是带有歧视性,“比如一提同性恋就是爱之病”。
小振认为,手机交友软件大受欢迎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事实,即同志交友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不像异性恋可以在大街上牵手,“我们会引来很多异样目光,同志在公开场合想找伴侣,甚至不知道谁也是同志”,很多人因此转向网络。
2014年12月初,上海同志商务发布“中国首届LGBT群体社会环境调查报告”,对2400名来自一二三线城市、年龄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进行调查。数据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接受同性恋。30%的受访者既不赞同也不反对,10%反对。
在深圳驾驶学校工作的离婚人士徐先生(36岁)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本身不认同同性恋,但也尊重个人喜好。然而,如果他四岁大的儿子长大以后是个同性恋者,他会非常难过又无奈,“因为从人性道德伦理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