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应共同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并发表重要讲话。
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曾建丰日前在香港中评社发表评论说,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我们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明确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对此,台湾岛内主要政党国民党、民进党异口同声表示:“不接受”、“不认同”。由此可见,两岸对“一国两制”方针存在着重大的认知分歧与理解误差。因此,台湾方面很有必要重新认识“一国两制”方针,并与大陆共同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
一、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具有高度科学性与灵活性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该构想于1983年6月由邓小平首次提出。其基本内容包括:1、“一个中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3、“高度自治”,即统一后,台湾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4、“和平谈判”,即两岸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既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该方针提出后,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此后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与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一方面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一方面也有助于台湾同胞具体地了解“一国两制”的实际内涵,对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积极的示范与影响作用。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接见台湾统派团体联合参访团时,重申我们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习近平同时强调: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这表明:我们不但要在制度安排上,对和平统一后的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作出顶层设计,而且更重视台湾同胞心理感受,更重视两岸同胞心灵的相融相通。
二、正本清源,台湾应纠正对“一国两制”方针的“污名化”宣传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于1980年代初,当时两岸尚处“封闭状态”的“冷战时期”,政治对立、军事对峙,民间交流也未开启,在两岸充满“敌意”的特殊年代,“一国两制”在台湾一开始就被贴上“统战工具”的标签,与“吞拼台湾”、“吃掉台湾”、“矮化台湾”、“消灭中华民国”、“向中共全面投降”划上了等号。1987年以后,两岸逐步开放民间往来与经贸交流,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推行“两国论”与“一边一国论”的“台独”政策,造成两岸关系持续低迷与紧张,“一国两制”方针在台湾被“污名化”、“妖魔化”的状况丝毫没有改观。台湾“行政院陆委会”1994年7月5日发表的《两岸关系说明书》称:“一国两制”之目的,是要“中华民国”向中共全面投降,要台湾地区人民在一定时间后放弃民主自由制度。因此,中共的这项主张,客观上并不可行,主观上我们也绝不接受。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良好局面,但由于马英九当局在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上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只经不政”、“偏安拒统”等消极、保守政策,使得两岸政治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等至今仍毫无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岸在意识形态与政治层面的“敌对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也使得台湾社会对大陆各种制度与政策的误解与偏见仍然十分严重。
直到目前,台湾社会对于“一国两制”的看法与理解仍然十分模糊混乱,绝大多数人是处于知之不详或疑惑不解状态,真正理解与拥护的是少数,坚决反对的也是少数。其根本原因是,台湾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基层民众并不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真实内容与思想精髓,仅有的一些印象仍然是被“污名化”与“妖魔化”的负面宣传与错误解读。事实上,“一国两制”方针的思想精髓与具体内容,当年在台湾完全是被反向宣传与负面解读的,如台湾方面所谓的“全面投降”、“放弃自由民主制度”等,与“一国两制”方针的思想精髓“两制并存”、“谁也不吃掉谁”、“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等正好相反。诚然,台湾方面对“一国两制”方针进行“污名化”与“妖魔化”宣传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应该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台湾方面说“不接受”、“不认同”的同时,也应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案来,而不能“为反对而反对”,更不能继续推行“愚民政策”。台湾民众有权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真实内涵与思想精髓。
三、两岸携手,共同探索和建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
从实践上看,“一国两制”已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事实,已经完全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表明,台湾问题完全可以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台湾与澳门、香港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台湾问题是两岸同胞之间的事情,没有领土主权问题,属中国内政。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主张和建议,考虑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都事务,将采取比香港、澳门更加宽松的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6日讲话中也表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这三个“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善意和包容性。
可以说,“一国两制”在台湾实现的具体模式,是两岸未来统一的全新模式,可以也需要两岸中国人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建构。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发动两岸四地各界人士一起来参与研究和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共同探索和建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首先,要鼓励两岸四地的学术界、知识界开展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包括“一国两制”与统一理论、统一模式的研究、“一国两制”“港澳模式”与“台湾模式”的比较研究、“一国两制”对中国统一与发展意义的研究以及“台湾模式”的创新思维与构想研究等等;其次,欢迎两岸四地各界人士、意见领袖提出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充实“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具体内容;其三,可以在未来海峡两岸举办的各种研讨会、论坛、合作研究等等学术交流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研讨与宣传,也可在两岸四地举办相关的系列专题研讨会;其四,应扶持岛内支持“一国两制”方针的政党、团体、媒体、学术单位,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一国两制”方针及台湾模式的研究与宣传工作,特别要注意运用新媒体在台湾青年中进行宣传;其五,两岸媒体、学术界以及涉及两岸事务的相关单位,也应该及时准确地报道、介绍两岸有关在“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的相关进展,让台湾民众了解“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真情实况。
总之,让台湾各界参与到“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的共同研究与建构中来,这既可体现大陆对“‘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的自信,展现大陆“理性探讨、包容务实”的诚意和善意;同时,也能让台湾同胞逐渐了解和相信“一国两制”方针是能充分照顾台湾同胞利益、保持台湾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一国两制”才能最终赢得台湾同胞的信任与支持,真正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