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94691,.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需“软硬兼备”,.2018-04-09 13:06:44 ,.204158,.栾雨石、姚凌,.middle

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需“软硬兼备”

任何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与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宏观战略密切相关。在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日益成为一门产业的同时,发掘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产业价值,不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布局和发展,并形成世界所公认的“中华文化品牌”,而且也可以形成汉语与中华文化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情况下,就文化言商并非不可告人。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认真研究国际文化市场,充分尊重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并把中国故事,打造成适合世界的文化产品,积极出口能满足外国受众欣赏口味的文化项目。

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要走市场之路,主体应该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懂外语,会外交,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商人。目前,不但中国极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世界上专营中华文化为主的国际经纪机构和经纪人也十分缺乏。所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高校应放眼世界,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尤其是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和宽广的世界视野,熟悉世界市场规律,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而海外华人因为具有跨中外文化的优势,可以成为中华文化产业的海外代理人,而华文学校则成为培养专门中华文化产业人才的基地。华文学校可针对所在国家的目标市场,设立专门的学历教育专业,或进行职业培训,对象既可是华人或华裔后代,也可是非华裔。因为华文教育意味着良好的职业前景,所以,以文化产业人才为指向的相关华文教育一定会受到海外侨胞的欢迎,推动当地的汉语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远大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华文教育的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得到所在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形成跨国市场人才需求——华文教育跨国市场人才培养——华文教育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自足发展,最终使华文教育摆脱之前主要依赖于华侨华人社团支持的模式,从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发展成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机构,既是教育组织,也是产业机构。不但独立的华校如此,所有的华文教育机构都应将华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成为独立的实体,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经济自由。

汉语要产生产业价值,需要按照产业的运行和运作模式予以产业化。我们可以根据汉语与对象国文化产业的结合度,优选与汉语相关的部分产业,试点建设汉语产业园区,这样既可发挥汉语的集约优势,加深所在地文化产业的中国属性,推动中国相关文化产业与当地文化产业的结合与融合,同时也可充分发掘汉语本身的产业特性和经济价值,培育新兴汉语文化产业,甚至可以借以创新文化产业的结构和生态链,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汉语产学研产业模式,把语言文化的软实力转变成经济硬实力,再以“硬化”的汉语文化产业,“软化”相关文化产业所需要的文化环境,从而实现汉语产业所特有的“软硬兼具”优势,为世界范围内的汉语传播和中国及世界的经贸发展,提供新模式。

(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

责任编辑:栾雨石、姚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