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没阿里 台湾地名说从头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乡,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海外网1月5日电 台湾《联合晚报》4日刊文称,阿里山上根本没阿里,花莲红叶村早年也没红叶。坊间对台湾众多地名的来源常以讹传讹,如称阿里山之名源于原住民首领“阿里”。“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翁佳音与文史工作者曹铭宗合作,以文史实据与最新科技,为地名源头提供科学说法。
台湾地名研究多基于日据时期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及安倍明义著作,翁佳音与曹铭宗新书《大湾大员福尔摩沙》提出新解。曹铭宗指出,日本学者不熟悉其他语言,理解台湾多族群产生的地名难免有误。翁佳音能说闽、日、荷、西语,又能读17世纪荷西史料,遍寻葡萄牙航海日志、荷兰及西班牙地图史料、清日文献,再加上GIS地理信息系统、原住民语各族辞典辅助,提高可信度。
以阿里山为例,1967年出版的《嘉义县志》记载“相传昔日山胞首领名曰阿里”,造成后人误引;安倍明义1938年《台湾地名研究》指“阿里”可能源于凤山平埔原住民称阿里山原住民“傀儡”(karii)。翁佳音等人则指出,台湾讲“傀儡”(kale)原住民都是指高屏区排湾族或鲁凯族,应与阿里山邹族无关。
翁佳音发现,17世纪荷兰文献如《热兰遮城日志》,就以荷文记载“阿里山(Arisangh),又名斗六东”,显现“阿里山”原非山名,也跟“阿里”无关。Arisangh应是当年在地平埔族命名,后来汉人音译“阿里山”,该名也出现在康熙56年的《诸罗县志》,但与现在的阿里山山脉位置有落差,后来才扩指整个阿里山。
花莲万荣乡红叶村以红叶温泉著名,观光介绍常说该名来自早年满山红叶,万荣乡官网则说“当地地形狭长故译红叶”。翁佳音等人据清代文献指出,该处原写成原住民聚落“高药社”或“膏肓社”,但印书时排版误植为“膏育”;“高药”或“膏育”的台语发音近似,应都来自阿美语koyo(野猫或白鼻心)音译。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进行行政区域划分,阿美语koyo或台语“高药”被改为发音相近的“红叶”(Kōyō)。
此外,热门景点九份,旅游简介常指该处因最早住着九户人家,对外采购都要求分成九份运送。曹铭宗指出,这是台湾典型以望文生义解释地名的例子。依当地文史工作者说法,九份在金矿业前以采樟煮脑为业,有90口脑(樟脑)灶,10口灶为一份,共9份脑寮,才是九份地名由来。
书中也提出“台湾”新解。翁佳音等人指出,“台湾”说法常沿用日本学者所说,来自台南原住民西拉雅部落“台窝湾”;但其实早在1626年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绘制的台江内海地图上,内海海湾就依当地汉人说法标示“Tayouan”,也就是汉人说的“大湾”,后来因不同籍贯口音不同,出现大员、台员、台湾等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