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揭秘其临终嘱托
在18年前的今天,1997年3月2日 (农历正月廿四),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揭秘邓小平临终嘱托:解剖遗体供研究骨灰洒大海
自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境外的媒体至少一百次说他“病危”,他却在京城里自己那个四方形的院落中,过得既舒适又洒脱。
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觉得呼吸不畅。按照过去多年的习惯,他本应走到卫生间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在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鸡蛋。秘书通常在这时进来,把他要用的东西放在办公室里——眼镜、手表、放大镜,还有一摞文件和报纸。他把这一天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办公室里。他喜欢看地图,喜欢翻字典,有时候看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但他更喜欢看《聊斋》。他喜欢打桥牌、游泳、看人家踢足球,但他最经常的运动是散步。每天上午10点,护士就会进来,提醒他出去散步。可是这个早晨,他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无法完成他的这些活动。身边的医生已经不能应付这个局面,只好把他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叫三○一医院)。
从他的家到三○一医院不过10公里,可是在那一天,这是世界上最漫长的10公里了。“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卓琳后来这样说。他的车子经过“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一路向西驶去。这是一个非常时刻,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把京城变成一片白色。可是在三○一医院,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病榻周围总是站着很多人,还有些医生护士进进出出,但随身医护人员黄琳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有一阵子,邓小平的精神好一些,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除夕夜,邓小平的病情虽较重但较为平稳,营养室主任侯生伟和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拿到三楼餐厅,与邓小平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年饭。他们中有将军,也有战士、服务人员。饭桌上,大家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小平身边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是啊,全国人民也都盼着小平同志的病情逐渐缓解,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老人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回家,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一呼即来。他的亲人坐在沙发上,意识到大势已去,全都默然不语。整座楼一片寂静。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一块儿。众人举起酒杯,说不出一句话,唯有泪千行。“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张宝忠在心里这样说。
可惜没有奇迹,93岁的老人又挺了12天,到2月19日,呼吸功能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下午5点多,开饭的时间到了,但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未按时到餐厅吃饭。负责膳食的侯生伟等同志得知病房里正在抢救,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他们多么期盼医学奇迹的出现!医生赶紧向政治局报告。
当时,傅春恩医生在现场抢救,并一直进行到邓小平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专访时,傅春恩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一直进行全力抢救。到晚上9点零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了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三○一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憋不住哽咽,大声啕哭起来。
谈到邓小平的抢救情况,郭勤英掩面而泣。过了良久,她才缓缓地回忆:“之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他的二女儿邓楠去看老人,时间有一两个小时,老人气色挺好的,我们还暗自高兴。没想到的,他说走就走了。”
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向他告别。4天以前,她就写信给江泽民,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现在,她心里明白这是最后的告别了,只是非到别人说出来,她是不愿意让这种可怕的想法在脑子里面形成的。当时她只想说:“老爷子,我在喊你!你听见了没有!”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劳累的一生已经终止,战斗的日子已成往事。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是21时08分。当晚,京城晴空万里,皓月当空。
世纪伟人邓小平溘然离去。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播音员在电台和电视上哀声宣告,一遍又一遍,成千上万座城市里哀乐一刻不停,公共汽车全都披着白花和黑色丝带。一列火车从香港九龙出发驶往广州,忽然汽笛长鸣。噩耗传出,神州震惊,世界震撼。
生平简介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他于1973年复出,1975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经典语录
*关于改革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2、“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5、“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6、“思想更解放些改革步子更快些。”
*关于发展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4、“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6、“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7、“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绿化祖国,造福万代。”
*关于党国
1、“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2、“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3、“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4、“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5、“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6、“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9、“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
*关于外交
1、“冷静的观察,镇定自若的面对困难,捍卫我们的立场。韬光养晦,争取时间,永不称霸。”
2、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3、“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4、“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
5、“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6、“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点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对中国和全世界而言,他都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政治伟人!
延伸阅读:共和国“十大元帅”授衔内幕:邓小平曾在名单之中
共和国“十大元帅”授衔内幕:邓小平曾在名单之中
共和国十大元帅(资料图)
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授予中央军委委员元帅军衔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进行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亦符合基本规定。
就首次授衔这一历史事件而言,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l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1954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未设副主席职务。按照军委座谈会确定的原则,刘少奇、周恩来、粟裕不是军委委员,当然也就不在元帅人选之列。因此,彭、罗提交的报告中,刘少奇、周恩来、粟裕没有被纳入元帅的初步名单中,而邓小平名列其中。
虽然在报告中没有明确大元帅军衔是授予军委主席毛泽东,但这应是无悬念的。因此,毛泽东不要大元帅军衔,最早也应是在1955年1月中旬之后的事。这里有个问题:毛泽东表示不要大元帅军衔,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表示不要评元帅军衔(如果有关回忆准确的话),也不应在同一时间。因为开始要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授予邓小平元帅军衔是明确的,而在最初的方案中就没有考虑授予刘、周、粟以元帅军衔。同样的道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不会在同一时间表示不参加元帅军衔的评定。
总之,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评定元帅军衔过程中,人们会提出授予刘少奇、周恩来、粟裕等元帅军衔的议论,甚至在提交元帅名单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议时,与会者也有可能提出这种看法,但我们没有看到中共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研究元帅人选时做出过授予他们元帅军衔的初步决定,也没有见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有过这方面的提议。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的大原则被中共中央采纳后,直到9月授衔时也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微调。
元帅人数几乎到最后一刻才敲定
从中央军委座谈会到正式授衔不到一年的时间,元帅人数不是增,而是减的问题。按照中央军委座谈会的意见,元帅本应是11人,到正式授衔前半个月,11个元帅变成了10个元帅,邓小平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坚持,则共和国元帅就不是10个元帅,而是9个元帅了。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授衔准备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能够按计划在1955年10月1日国庆节前举行授衔、授勋典礼。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洽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因此,彭德怀要罗荣桓、宋任穷等代为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一文件告诉我们,直到9月3日还是准备授予11位元帅,邓小平还在元帅名单之中。但此后不久,元帅名单又有了新变化。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9月11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周恩来在北戴河,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根据目前见到的材料,笔者判断:9月11日晚的这次会议,即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前的半个月,中央才最后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大致可以判定,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同时,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因此,才有了周恩来9月11日主张陈毅还是授衔的电话。也就是说到9月中旬10个元帅才最后确定下来。
9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役,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主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了,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授勋典礼。○(党史文苑)
(从渊摘自《军事历史》)
图说邓小平的传奇瞬间:三起三落
图说邓小平的传奇瞬间:三起三落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一次“落起”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二次“落起”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全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七次访苏赫鲁晓夫说,“这个人可厉害”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派代表团列席。中共中央派出了以朱德为团长的代表团,邓小平是代表团的重要成员。这是他第一次出访苏联。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邓小平看了报告的速记稿后明确表示,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不能这样对待革命领袖。邓小平的这次莫斯科之行给赫鲁晓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赫鲁晓夫后来说:“这个人可厉害,我跟他打过交道。1956年是他来了,别看他个子低一点,他的智慧、思想水平可不低。”之后,邓小平又分别于1957年、1960年、1963年赴苏联。
“你这一年干得很好!”周恩来临终力荐小平
1975年9月20日下午,医生准备给周恩来施行大手术。躺在推向手术室的平车上,周恩来向旁边的人询问:“小平同志来了没有?”听到呼唤,邓小平马上上前,俯身向周恩来问候。周恩来吃力地抽出手来,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他用力地大声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三次“落起”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将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批“两个凡是”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中,邓小平接见会议代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正当人们期盼邓小平复出的时候,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两个凡是”的要害,他以马克思主义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对党对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率先站出来批评“两个凡是”。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写给中央的信中,针对“两个凡是”,阐述了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日本岛的“邓小平旋风”
邓小平头戴牛仔帽观看马术竞技表演
邓小平头戴牛仔帽观看马术竞技表演谈起邓小平访美,给美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邓小平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宽边牛仔帽的一幕。对于美国人来说,邓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式牛仔表演这一入乡随俗的举动,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这次会谈,为中英解决香港问题定了基调。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撒切尔夫人说,“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是充满想像力的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多次表示,我最大的愿望是活到1997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但是这个心愿却成了遗愿。
为结束两岸分裂提出“邓六条”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五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五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1984年1月下旬,邓小平开始了对经济特区的第一次视察。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后来到广州,下榻广州珠岛宾馆。他给珠海经济特区的题词使得深圳人再也坐不住了。此时,深圳的同志已赶到广州,在等待他的题词。担负这一任务的是深圳市接待处处长张荣。1984年1月29日张荣接受任务,30日一早赶到广州。终于求到了邓小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值得说明的是,细心的邓小平在落款时,没有落在广州下笔时的时间,而是把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落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邓小平“一指禅”功让世界震惊!
1985年6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举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一根指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一瞬间,被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来被外媒形容的邓小平“一指禅”裁军百万,让世界为之震惊!
退休之日,与家人在一起享儿孙乐
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邓小平退休了。邓小平真的过起了儿孙绕膝的恬静生活。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邓小平是个球迷,对体育节目百看不厌。《体育报》也必看。他特别喜欢看足球。邓小平最爱锻炼身体。每天散步之前,他都要做操。退休之后,他为自己编了一套体操,抬腿、弯腰、伸胳膊,都是些最简单的动作,但他做起来却是十分认真。邓小平最喜欢的是孩子。他有五个子女,四个孙辈。退休之后,他和孙辈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他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改革开放提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给人们指清了改革的方向。今年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21周年。
邓小平情系大海邓小平酷爱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
1989年9月16日,他对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他的女儿邓林写道:“爸爸则愿意顶着风,迎着浪钻进水里,勇往直前,游向大海的深处。爸爸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机会。每年去北戴河,到达的当天,他就要下海;离去的那天他还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弃。” 1992年的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北戴河。但是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邓小平坐在海边深情地看着大海。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他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