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称赞习仲勋“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泽东曾多次高度评价习仲勋,有一次曾当面赞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后来对于习仲勋当中宣部长,毛泽东与有关人士专门有一次谈话。毛主席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马上给你们派一位新部长来。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习仲勋与儿子习近平、习远平(资料图)
毛泽东第三次评价习仲勋,是习仲勋当了西北局书记之后。赞其“已炉火纯青”。
习仲勋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为人们所公认。尤其是对“左”倾现象的觉察,触角十分灵敏。
1947年冬季,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各个解放区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运动中,苏维埃时期的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半老区,出现与新区土改不加区别的现象和过激行动。习仲勋于1948年1月4日至2月8日,一个多月内,就“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要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左’的情绪”和“按三类地区有区别地进行土地改革”等重大问题,向党中央、毛主席三次函电,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左”倾情绪。
在1月4日给中央的信中,习仲勋指出:“如以一般概念进行老区土改,必犯原则错误”,“地主、富农占中国农村百分之八左右的观念,在老区必须改变”,否则“势必犯严重错误”。他严正地指出:“在老区发动群众运动,要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左’倾形式主义。”他列举了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发生的违犯政策的现象:在辛店贺家石村,边区文化协会的胡采领导的工作团规定,民兵吊地主、打干部。许多群众斗争会上,总有几名打手,专门捆、打、吊、拷,弄得人心惶惶。他指出:“这种‘左’的情绪,不是群众原来就有的,而是干部带去的。”
毛泽东当即于1月9日批示:“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华北各老根据地亦应当注意。”(本文毛泽东对习仲勋的评价均见《炎黄春秋》1999年第11期中“由习仲勋前秘书田方等提供的材料”。)
1月19日,习仲勋又就“义合会议”问题再次致电毛泽东。
义合会议,是1947年冬在陕北绥德义合镇举行的陕甘宁晋绥边区土改三查会议,会上刮起一股极“左”旋风。在所谓坚持“贫雇农路线”反对“中农路线”的口号下,发生少数人起来乱斗、乱扣、乱打、乱拷、乱没收财产、乱扫地出门的极端混乱。更甚者,提出什么“志丹四大家族”,将陕甘宁苏区创建者、群众领袖刘志丹和他的战友马锡五、王子宜、曹力如等的家属,列入土改对象。部队司令员张达志的弟弟被吊打,索银洋。更甚者,有烈士家属被扫地出门。有的劳动英雄因有余粮被当成斗争对象。
习仲勋在电文中严正指出:“由于义合会议潜伏一种‘左’的情绪,由于晋绥直接影响,土改一到农村,就发生极‘左’偏向。”他又说:“我看一有‘左’的偏向,不要半月,就可以一切破坏得精光。”
习仲勋在电文中,对老区阶级状况,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科学分析:“在老区,有些乡村贫雇农很少。其中,有因偶然灾祸贫穷下来的。有的是地、富成分下降未转化好的。有因好吃懒做,抽烟浪荡致贫的。”“由他们起来领导土改,就等于把领导权交给坏人。吓得区乡干部有逃跑的,有自杀的。”他论断地指出:“真正的基本好群众在中农阶层及一部分贫农中。”
毛泽东当即于1月29日批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凡犯有‘左’的错误的地方,只要领导机关处理得法,几个星期即可纠正过来,不要拖延很久才去纠正。同时注意,不要使下面因为纠正‘左’而误解为不要动。”
据薄一波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天,薄一波去毛泽东处,毛泽东正在阅读习仲勋从西安发来的报告——《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这个报告包括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等等,内容丰富,论述精辟,为中央领导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复杂的大西北政治改革各项工作提供出一个蓝本。
毛泽东欣悦异常,于是问薄一波:“你讲讲,习仲勋这个同志怎么样?”
“年轻有为。”薄一波讲。在延安时,薄一波就听到过毛泽东以此语赞誉过习仲勋。
毛泽东说:“如今已经‘炉火纯青’。”
毛泽东第四次评价习仲勋,是他即将赴任中宣部部长之时,毛泽东向有关人士这样介绍习仲勋:“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少奇考虑到国家进入建设时期,向毛泽东建议将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进京,调整、增设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分机构。毛泽东和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五大书记进京: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率先进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东北局第一书记高岗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南局第二书记邓子恢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担任中宣部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时有“五马进京”之说。
对于习仲勋当中宣部长,毛泽东与有关人士专门有一次谈话。1951年初秋的一天傍晚,林默涵同胡乔木在中南海湖水中划船休闲,看见毛主席坐在湖岸藤椅憩息,他们将船划拢岸边,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马上给你们派一位新部长来。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习仲勋当了中宣部长后,同时兼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宣传与文教工作抓得卓有成效。他主持制定的“整顿提高、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教工作。
1953年9月后,习仲勋先后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
1959年4月习仲勋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毛泽东第五次评价习仲勋是在1952年,赞扬他“比诸葛亮还厉害”。当时习仲勋很好地处理了一场民族纠纷事件,稳定了西北地区政治形势,使各民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
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李瑞环曾说:“李维汉和习仲勋同志关于民族统战工作方面的讲话和著作,是我们当今民族统战工作的法宝。”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习仲勋对民族统战工作作出的贡献。
习仲勋处理民族纠纷确实有一套,毛泽东曾说习仲勋比诸葛亮还厉害。
争取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归顺,是习仲勋在西北地区解决众多民族问题中的一个代表。
当时,项谦联合马步芳一〇〇师师长谭呈祥、骑兵十四旅旅长马成贤等反革命武装,组织所谓“反共救国军”第二军,发动叛乱。争取项谦的归顺工作,自1949年12月始至1952年7月11日下午,项谦从南乎加该森林回归,时达两年七个月之久。从1950年9月到1952年4月,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长周仁山、藏传佛教大师喜饶嘉措、藏族部落头人、寺院活佛等50余人,深入虎穴,亲赴昂拉,先后与项谦和平谈判达17次之多。其复杂曲折,变化多端,颇具戏剧色彩。
习仲勋亲自领导这场斗争,他多次指出:“必须坚持在充分军事准备基础上以政治争取为主的方针,十分慎重,首先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对于项谦必须采取反复争取,特别宽大政策。”
针对有些人急于军事进剿的情绪,习仲勋电告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绝不能打,万万不可擅自兴兵,只有在政治瓦解无效以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
1950年8月,项谦归顺,来到西宁,向政府深表悔悟,但是,回到昂拉却又背信食言。1951年9月,对项谦第八次政治争取失败后,人们义愤填膺,青海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上,代表们提议,坚决要求政府出兵昂拉进剿。
习仲勋当即复电劝阻:争取和平解决昂拉问题,于我政治上有利,应当仔细向喜饶嘉措、班禅行辕等许多藏族人士征求如何争取昂拉千户。过去历次所做争取工作是否都完全适当,也可以稍加总结,以便政治争取工作做得更好。我们顾虑的是对广大藏区的影响问题,如果我们工夫不到,且不说军事上打不好,致其流窜所生的麻烦,即使打好了,对其他藏区工作仍会有许多不好的影响,给以后增加许多困难。如果我们政治方面工作还未做得周到(当然还有军事上的准备),军事进剿仍不妨甚至可以肯定应当推迟。
1952年5月1日发起的平叛战斗于5月3日结束后,项谦隐匿在同仁县南乎加该森林。有些人认为争取项谦可能性不大,没有什么价值。习仲勋即电省委书记张仲良:只要将昂拉地区工作做好,不犯错误,争取项谦归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尽速派出项谦信任的汉藏人员向项谦诚恳表示,只要他归顺政府,则对他负责到底;项谦若回来试探,不管真诚与否,我们均应以诚相待,以恩感化。
事情果然向好的方面发展。1952年8月11日,项谦在兰州负疚抱悔地握着习仲勋的手,向习仲勋献上洁白的哈达,热泪盈眶地向习仲勋举杯谢恩。
一场民族纠纷事件得以漂亮地解决。事情妥当处理之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