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95343,.揭马英九家庭背景:父亲曾当过蒋介石侍卫官,.2015-07-03 08:35:47 ,.204030,.孙晓璇,.middle

揭马英九家庭背景:父亲曾当过蒋介石侍卫官

1949年,随着中国内战接近尾声,国民党开始退往台湾,中国大地发生了一场世纪大迁徙。来自青岛、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近200万军民,以不同的方式汇聚于台湾。他们中间,就包括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父母马鹤凌、秦厚修,台湾前"行政院长"郝龙斌的父亲郝柏村,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震东等众多年富力强的"精英"。共同的遭遇,同样的情绪,让他们在台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命运共同体,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渡海一代"。回顾他们的人生,总是让人心生感慨:他们承受了背井离乡的苦楚,也为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功勋。他们的经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1920年生于湖南省衡东县(今属湘潭县)。在中学读书期间,因为正值日本侵华,他参加学生运动,为抗日救国奔忙。1941年,马鹤凌考入重庆南温泉镇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今国立政治大学)第十一期。毕业前夕,他和师友们一起,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人"的号召,入伍从军。

马鹤凌早年曾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在蒋经国的"救国团"任职。1945年日本战败后,中国政府收回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3年后,马鹤凌受国民党政府指派到台湾工作。1949年,为了把尚在大陆的老母亲接来台湾团聚,他偕妻女赴香港等候。1950年7月,马英九出生在香港。次年,马家从香港搬到台湾。

赴台后,马鹤凌先后任国民党阴明山党部书记、国民党台北市党部组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秘书、国民党知识青年党部书记长、台湾当局"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第四组主任等职,培养出许多优秀青年学子。不过,他一生最大的骄傲,还是培养出马英九。

马英九曾被蒋经国认为是"无缺陷的年轻人"。1981年9月,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很快出任蒋经国英文秘书,次年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1984年,他被拔擢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成为马鹤凌(时任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的顶头上司。在台湾政坛,这曾是一段有趣的"子大父小"的佳话。

马鹤凌一手将马英九栽培成为栋梁之材,又将他一把推上政治这条道路。父子俩尽管外貌相似,性格却南辕北辙:马鹤凌性子急,直率,马英九则缓和许多。不过,这种性格上的互补,往往能帮马英九渡过政治生涯上的难关。

20世纪90年代,马英九担任"法务部长"期间,曾因严厉扫黑受到威胁。面对艰难,马鹤凌告诉儿子:"文天祥只活(到)39岁,你已多活5年了。"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做得对,就大胆去干,要有得罪人的勇气。他还常以曾国藩家书中的两句话,"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训勉马英九,希望能将儿子培养成弘毅之士,鼓励他勇担大任。为此,有台湾媒体曾说,马鹤凌是马英九从政道路上的"影武者"——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给予马英九默默的支持和鼓励。

马鹤凌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两岸和平统一。2005年11月,他以86岁高龄辞世时,骨灰坛上还刻着他生前所作诗句:"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短短20个字,将老人家反对"台独"、心怀中华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19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她的爷爷是满清举人,父亲是国民党军官。1941年,秦厚修辗转到重庆考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正是在大学校园里,她遇见了同乡马鹤凌。1944年8月,二人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婚后,秦厚修一直随马鹤凌四处奔波,直到1951年迁居台北,一家人才算安定下来。起初,夫妻俩与5个子女及马鹤凌的母亲共8口人挤在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的青年服务团宿舍里,条件十分艰苦。为维持生计,秦厚修甚至到缝衣工厂帮忙缝军衣,赚钱贴补家用。家境渐渐好转后,一家人搬迁到台北复兴桥的一处寓所,秦厚修也放弃工作,全力相夫教子。有一次,马英九和妹妹吵架,秦厚修也不责骂他,只叫他去读《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她用这个故事教育马英九,做兄弟要一心一意,做母子要相亲相爱,家庭如果不和睦,就会影响国家大事。马英九听后,心服口服。

秦厚修生活非常低调,家务事也都亲力亲为,直到晚年行动不便,才请人照料。即便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拥有了自己的官邸,她依旧独自居住在旧公寓。想念儿子时,她就打开电视,看一看有关马英九的报道。

2014年5月2日,秦厚修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万芳医院,享寿93岁。过世前,她曾留下遗言,要求低调治丧,不设治丧委员会,不发讣闻,不设灵堂,仅将骨灰存在台北市富德灵骨楼,与丈夫相伴长眠。

责任编辑:孙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