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中的“外语达人”
毛泽东“秀”英文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晚年才开始学英语,其实,毛泽东很早就接触英语了。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提到,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老家,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那里有一位留学回来的老师,教英语和音乐。所以,毛泽东最早是在17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的。
毛泽东与美国人会面的时候喜欢“秀”一把英语。1970年12月18日凌晨,毛泽东身着睡衣,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在中南海住处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海阔天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在谈话中,毛泽东使用了20个英文单词。毛泽东还提到了全面内战用英语说是“all-round civilwar”。有人评价这个词用得很地道,显示了毛泽东的英语词汇功底。
在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半年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派遣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了中美建交和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3年2月17日晚上11点半,毛泽东会见基辛格。在谈话中,毛泽东说:“我听说外面传说我正在学英文,我认识几个英文单词;但不懂文法。”基辛格说:“主席发明了一个英文词。”对此毛泽东爽快地承认:“是的,我发明了一个英文词——Paper Tiger。”基辛格马上对号入座:“纸老虎。对了,那是指我们。”随后大笑。
1975年10月21日晚,毛泽东再度与基辛格会晤。在这次会谈中,基辛格说“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用英语回答“Yes”,并写在纸上。基辛格马上说,“我看主席学习英文大有进步”,并请求毛泽东把这个字条送给他,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这张小小的纸条可能是毛泽东流传于世的唯一英文手迹。
有人问过毛泽东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他说道,第一个原因是有兴趣;其次是想换换脑筋;第三个原因是马克思。毛泽东曾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周恩来笑着说,“还差一句呢”
谈到周恩来的外语,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鲁培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外国驻华大使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即席发表祝酒词。俄语翻译在翻译时漏掉了一句,周恩来马上笑着说,“还差一句呢”,翻译立即给补上了。
周恩来能说很多国家的语言,英语和法语很好。因为曾经在俄罗斯养过伤,所以俄语也会说一些。
1921年底周恩来曾专门跑到英国,打算报考英国的学校,可见,当时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当自信。周恩来阅读英文报纸的习惯也一直保持到解放以后。
周恩来的英语听力和警觉性在1972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特使亚历山大·黑格将军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黑格在会谈中提到前苏联威胁的时候说:“The U.S.governmen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viability of China”,章含之翻译为“美国政府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章含之注意到翻译过去后,周恩来没说话,但显然皱了下眉头。
黑格走了以后,周恩来立即要求章含之找来各种版本的韦伯斯特、牛津大辞典查“viability”这个词的意思。查了之后确实是“生存能力”的意思,周恩来再次会见黑格时,就当面指出黑格上次用词不当,用这个词中国不接受,因为中国不需要别人关心自己的“生存能力”。
尽管发生了“viability”的小插曲,尼克松还是顺利访华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签字后尼克松举行了答谢宴会,最后特别赞扬中方的翻译,并且拿出美国人的幽默感对章含之说她很出色,“翻译我全听到了,一个字也没错”。
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外,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很精通外语。邓小平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多年,法语说得溜得很。朱德曾在德国学军事,还与德国教官讨论过游击战问题,他的德语讲得相当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