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69868,.英雄家书|有的写于牢房,有的写于战场,.2017-06-16 08:18:13 ,.204309,.陈亚楠,.middle

英雄家书|有的写于牢房,有的写于战场

在烽火岁月书写的“家书”,有的写于阴森的牢房里,有的落笔在战火纷飞的战场。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抒发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随着各个时期英烈们的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去触摸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感悟先辈们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

左为赵云霄烈士遗书,右为陈觉烈士遗书

“今日之死,则重于泰山”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两封读来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遗嘱。写信人就是陈觉和赵云霄。

陈觉原名陈炳祥,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云霄又名赵凤培,1906年生,河北阜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敌人逮捕。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

陈觉 资料图

陈觉烈士牺牲前给爱妻的遗书中说: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而今日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

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给女儿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

26日,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1935年3月4日,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发生了一场红白两军进行包围与突围的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部队,将头晚宿营于此的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重重包围。率队突围的红军将领刘伯坚,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刘伯坚自知必死无疑,3月16日给亲属写下了遗书,内容如下:

刘伯坚写给亲属的遗书(资料照片)。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8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刘伯坚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爱人王叔振的,信是这样写的: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然而,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大庾)县金莲山时,年仅40岁。

“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王麓水,江西省萍乡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委、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鲁南军区政委、山东野战兵团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等职。

参加革命后,王麓水转战南北,再也没有回乡,直到1945年12月在解放滕县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其间,王麓水只能用书信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麓水牺牲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9封家书,其中8封写在抗战时期,1封写在解放战争时期。

王麓水 资料图

抗战爆发两年多来,中国军民已取得累累硕果。王麓水在1939年9月1日给他三哥的信中介绍了华北的抗战形势,特别介绍了八路军、游击队在抗击日军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将日军想绕道进占南昌,沿浙赣路西犯,再由袁州、萍乡占领长沙断绝粵汉路的图谋告诉了三哥,并希望他转告家人和乡亲们,在敌人到来时做好应对。信中说:

“……因敌之残暴,弟是所见所闻特别多。奸、淫、抢、杀、烧毁房屋,所到之处均变为焦土之祸。

……如果真是此情,应当把所有一切粮食和用具搬到深远的山谷中去,埋藏起来,应加紧去进行做好,如果敌来到,大小男女老少全跑一空,绝不留一个人在家不走(并且要把这些常识告诉附近各村庄人民)。同时还要注意到敌人飞机来轰炸,要学防空、防毒常识等等,还要注意严防汉奸破坏。”

他还在信中提醒三哥要有思想准备:

“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就能够成功的,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流血战争。但是中日战争,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从信中不难看出,王麓水对抗战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更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0年1月,王麓水收到三哥的来信,得知家中大概情形,尤其是他母亲的健康好转、家庭较为团结,使他十分高兴。

王麓水深情地写道:

“关于家中一切生活,只要兄能维持下去就够了,我们不必要如何高,这不是我们努力之果。弟一定要为民族、为人民做一个完整的人,同时还要为父母及兄等对我的培植报恩。至于一个时期得不到弟之回信,不会有如何之不幸,只要在环境许可条件下,总常有信问候。”

1945年12月12日,王麓水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

解放战争期间,我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为实现心仪已久的“破敌收京(指南京,下同)取沪”的目标,陈毅参与第二、第三野战军飞越长江天堑,成为蒋家王朝22年独裁统治的掘墓人之一,为江南半壁河山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

应中共中央的电示,陈毅和刘伯承出席1949年1月5日至8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渡江作战的初步设想。会议的间隙,陈毅获悉曾任国民党沈阳兵工总厂中将厂长的嫡亲堂兄陈修和在沈阳解放时率部起义,异常兴奋。欣喜之余,“文人习气”浓厚的陈毅,立即修书给远在沈阳的兄长,他在信中写道:

“弟任务是向东南经营苏浙皖,春间摒挡后即南渡。在徐淮战役中黄维、黄百韬、邱、李、孙诸兵团已覆没,此后大战也不多,两年内军事底定,即可顺利进入建设时期,吾弟兄亦可长聚也。望保重,并以坦率直爽的态度与人共事,在沈阳各同志均与弟熟习,必能获得助益。匆匆未尽所言,破敌收京取沪后当图一晤。”

陈毅1966年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49年3月23日,陈毅由徐州转移到蚌埠后不久,即致信在济南工作的妻子张茜,告之自己的行踪:

“茜:

别后风雪交加,夜半抵蚌埠。道路泥陷不能行车。步行十余里渡河到市委,酣然一睡,起已十时半,证明年近五旬,尚可作步兵。一过淮河完全南方风气。居民云四十天已下七次雨,路从来未干过,因念大军南进不无困难。曹孟德四越巢湖不成殆非偶然也。好在早有准备,我军挟各种优势,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汝独行踽踽,又孤处济南,深以为念。三个小儿,不知到青州后如何?最好不离母亲,多耐心教育,不要把孤傲的性格传给他们。希望便中详告近情,千嘱。

仲启

三月廿三日”

4月初,渡江战役总前委移驻合肥瑶岗以后,陈毅和邓小平一起,通力指挥百万雄师解放了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南京,胜利完成渡江战役的第一阶段任务;在丹阳,创造性地完成了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阶段任务,并成功解放了经济中心上海等富饶的江南地区,相继实现了他“破敌收京取沪”的夙愿,进而为实施“向东南经营苏浙皖”的抱负奠定了基础。在黄浦江畔,陈毅和邓小平也实现了与亲人长相聚首的心愿。

“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罗盛教,1931年4月22日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桐子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9年11月,年仅18岁的罗盛教,抱着保家卫国的赤热之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罗盛教像。 新华社发

1951年4月,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在入朝前后,罗盛教在部队给父母写过4封信,前3封信是罗盛教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写的。入朝参战后,也就在牺牲前一天晚上,他又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虽然这封信笔者只搜集到只言片语,但读起来依然感动: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我必须把我放在炉火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清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某侦察队文书罗盛教来到河边,踏雪寻找两颗废弃的手榴弹,以便利用战斗间隙多练习一下投弹技巧。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个朝鲜少年掉进河里的冰水中,立刻跳下水去抢救。寒冬腊月,冰凌刺骨,罗盛教用尽全身气力把落水少年崔莹顶了上来,可是罗盛教却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第二天,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写了一封信给朝鲜人民军的家属,对朝鲜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慰问。原信如下:

“朝鲜人民军的家属们:

我听到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朝中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坚持了三年多的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里,你们跟我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心爱的儿女;他们在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最前线,表现了最坚决最勇敢的精神……

盛教到了朝鲜后,曾几次写信告诉我说:‘不赶走美国侵略者,不使朝鲜获得自由和平誓不回家!’现在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字,盛教生前的愿望已经初步达到,这是可以告慰于他的。”

被罗盛教救活的崔莹。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7年6月9日第20版,原标题为《家书:烽火岁月的家国情》)

责任编辑: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