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干部“不要像泥菩萨一样”
彭德怀一生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忧和乐。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环境,他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要说有一点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彭德怀多次说过,“我们都打过仗,哪有靠一个人能打胜仗?要靠集体领导、民主作风、群众路线。”“我们胜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彭德怀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克勤克俭,艰苦朴素。行军打仗时,他常常身着一套旧布军装,脚穿一双草鞋或布鞋,有时布鞋破烂得穿不住,还用麻绳绑着,与普通战士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他还背着一个地图包,像长长的渔鼓。战士们远远地看到,都笑他:“打渔鼓的来了!”
革命胜利了,可他仍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从西北前线进京汇报工作时,看到从西柏坡进驻北京暂住香山的一些机关办公室里,不仅摆着沙发、茶几,铺着地毯,而且还放着花瓶、盆景、鱼缸,极其敏锐地感觉到干部进城后思想、作风的微小变化,便直截了当地对周恩来说:“前方干部的生活情况与工作情况还极其艰苦,我想说的不只是他们可能看不惯这里的这些情况,而主要的是恐怕进了城的同志会忘记乡下和边远地区的劳动人民,同他们的感情淡薄起来,我察觉到你们住在城里的人对农村开始有点生疏,可是时间如此短暂,就出现了这种苗头,日子长了,会怎么样呢?”周恩来称赞他意见提得及时。
抗美援朝回国后,他住进中南海“永福堂”。这是一座古老建筑,年久失修,门窗油漆剥落,屋顶漏雨。管理部门给他在什刹海附近找了一个有两层楼房的小院。可他看后对秘书和侄女说:“住在中南海,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到这里,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有关部门见他不肯搬,想把旧房翻修和粉刷,也被拒绝了。他说:“哪里漏就补哪里,能住就行了。”
1955年,国家进口了一批吉斯牌轿车,管理部门想把他那辆旧吉姆车更换,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人向他讲述新车宽敞、平稳、舒适等好处,他严肃地说:“世界上好东西多的是,总不能见到什么好就搞过来嘛!配车是工作需要,不是为了图舒服,有个车坐就行了。”
彭德怀说到做到,从不搞“下不为例”。1958年回乡时,乡亲们送了一瓷坛蜂蜜和两只鸭子给他。本是家乡人民一片情意,蜂蜜和鸭子又是本地土产,可他回京后发觉了,坚持要折价汇款给队上,并给支委们写了一封信:“回到北京居地,数星期以后才发现你们送我一瓷坛蜂蜜,这是乌石生产大队全体人民的劳动果实。我对于中国人民和邻友们,无多贡献,吾之心情不安,深感惭愧,拟将原物奉还,又不便投寄,故折价30元,请予查收,交大队投入副业生产。”
1966年,他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时,在螺髻山畜牧场吃了一顿饭。回到西昌一打听才知道只收了两元饭钱。他说,那是人家用血汗生产的,付这么少的钱不好。即给一位姓田的干部写了一封信:“我们今天在你场吃过饭,每人只算两角钱,实在太少。以六斤肉计,每斤七角,即四元二角,还有其他饭菜,至少十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给两角外,另补八元,请查收。任何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核算制度。”
彭德怀常常告诫干部:“我们革命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时时刻刻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为人民谋利益……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赞颂我们,害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