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勤政在潮州:为百姓赶走鳄鱼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所写的这首名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道出了他遭贬去潮州途中沉重而酸楚的心境。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那时他已年过五十。在去潮州路上,他想到自己对皇上一片忠心,却被贬官远方,颇为郁闷彷徨。恰逢此时,侄孙韩湘赶来送他。他便即兴写下此诗,表达自己茫然无助的心情。
然而,韩愈毕竟是胸怀宽广、立志为国为民兴利去弊的卓越革新者。到潮州后,他并没有因被贬而消沉,而是以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在不到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任上,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为潮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唐代时的潮州偏远而落后。韩愈来潮州后,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明,带领大家兴修水利。相传潮州磷溪境内的金沙溪,就是当年韩愈带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滋润着两岸的田园。
潮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原来也落后凋零,此前只有三人考中状元。韩愈到这里后,将兴学育才作为治潮兴州的重要举措,启迪众人读书习文。为办学兴教,韩愈“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约相当于他八个月的俸禄)。他还大胆启用潮州英才赵德担任州衙推官,专门主持潮州学政,督导生徒读书。赵德不负众望,在韩愈离任之后,努力完成他未竟之业,继续实行兴学大计,振兴州学,有力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后百余年间,潮州出状元逾百人;到北宋初年,还赢得了“海滨鲁邹”(意为沿海文化昌盛之地)的美誉。
韩愈智驱鳄鱼的故事,在潮州也被人们传为美谈。原来,在流经潮州、名为恶水的河中,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人畜,成为当地百姓的大害,人们试过用多种办法驱鳄都无济于事。韩愈见状后,想出一条除鳄之计。一日,他召集附近百姓到江边集合,设坛祭鳄。他当着众人的面,宣读自己撰写的《祭鳄鱼文》。文的大意是:你这条鳄鱼在这里为非作歹多日,伤及百姓,罪大恶极,现限你三日赶紧离开,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随即将全身涂满硫磺的一猪一羊投入江中,作为饯行礼品。由于硫磺是鳄鱼的克星,这条鳄鱼果真很快便逃离潮州,再也没敢回来。潮州人民为纪念韩愈成功驱鳄的业绩,在他当年设坛祭鳄处建起祭鳄台,上面还建起“鳄渡秋风亭”。亭内有以鳄鱼为座的《鳄鱼文》碑。亭联写道:“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韩愈为官清正廉洁,不讲铺张排场,经常体察民间疾苦,为潮州官场带来一股清风,也为后来的继任者树立了楷模。据《潮州府志》记载,后任官员均用韩愈来激励自己,向韩愈看齐,尽力做到吏治清明,治政有方,一千多年来很少出贪官污吏。
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履职七个多月后,又被朝廷调往江西袁州(即今宜春)。他在潮州担任刺史的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效地改变了潮州的面貌,成为潮州人民永久的记忆。在潮州民间,流传着“潮州山水喜姓韩”的话语,如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等等。一些潮州人在为孩子起名字时,也喜欢在名中加上一个“韩”字,以表示对韩愈的景仰。潮州人民对韩愈的纪念和感戴,由此可见一斑!清代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在拜谒韩文公祠时,面对韩愈给潮州带来的巨大变化,颇有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程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