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12月21日,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支持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召开。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李金华出席会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等多位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并就如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强化创新企业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等方面建言献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企业在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错位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科研成果落地的最终实施者,国家应大力扶持有科研能力的企业,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
“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校互联互通,形成企业技术改造,从研发、设计、工程、投运到运营全过程的协同共进,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研讨会上如是表示。
李毅中认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亟待加强和改进。他表示,2014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例为2.1%,比北欧一些先进国家的3%-3.5%还差得比较远。相对来说,企业的研发投入更加不足,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投入占销售比例为0.9%,而发达国家一般平均都在2%,或者是2%以上。在统计的36个工业行业里,其中高于平均值0.9%的仅占1/3,就是国内优秀企业与国际同行相比,也仍然有差距;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够,贡献率有待提升。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技术要靠外源技术,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的芯片甚至是100%,其花费远超过原油进口。李毅中认为,科技创新要下工夫抓好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科技攻关和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我国在相关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努力,成绩是值得肯定,但是在专利数、论文数等等上升的同时,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供给侧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将消耗型变成循环型,把财政出的钱和社会上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新型的现代企业风险共担结构,降低民间企业门槛,降低风险,形成更积极的混合所有制主体,发挥财政作用。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负责人、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之伟认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正当其时,尤其是关于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命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校企合作,采用定制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切实可以解决和改变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在清华大学与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近十年里,科技成果转换率达到30%,并累计创造了1.36亿元的产值。徐之伟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主体的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应用化,是新常态下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表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将成为强劲引擎,中国企业要扬手走出去,畅想中国品牌,必须是大面积科技成果转化之时。用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拓展新优势、培育新动力显然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个重要的钥匙。要让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落地,还需要做到四点:一是政府改革,要创新科研管理相关体制,二是梳理全球性思维,充分考虑互联网+技术, 三是促进经济与金融的结合,四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创新团带头人祝连庆认为,要想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同时发力。这样才能避免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让它们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据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张虎介绍,清华大学与江苏隆力奇集团有限公司近十年的合作时间里,隆力奇先后投入了两千多万元科研经费,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每年十万元教学奖金,并提供清华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开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十年间突破多项技术难关,申请国家专利达到31项,9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换率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企业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红利。
据悉,在校企十年的合作间,隆力奇不只在技术上实现进步,更在产业化能力上得到提升,积累了大量的定向研发,定向投入,定向生产,定向产业化、定向孵化的宝贵经验。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会后采访表示,校企合作不仅加速了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更为“双创”增添新动力。作为德国工业4.0试点企业,未来隆力奇将进一步与清华大学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通过实施孵化战略,助力更多的民族日化产品上市。
原标题: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责任编辑:hn_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