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25638,.高望:“一带一路”就是我们搭台,大家唱戏,.2015-03-16 06:44:58 ,.103972,.宋胜男、栾雨石,.middle

高望:“一带一路”就是我们搭台,大家唱戏

海外网3月15日电(栾雨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及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分别于3月13日和15日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首次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大支撑带”。“三大支撑带”会在新的一年里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哪些贡献又将面临着哪些挑战?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高望3月13日下午做客海外网高端视频访谈,为海外网网友进行独家解读。

“一带一路”:中国搭台,大家唱戏

“一带一路”在“三大支撑带”中最受热议,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政治词汇。“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最早是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高望特别指出,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及解读中将“一带一路”等同为我国的一个战略,而实际上,“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倡议,沿线各国有意加入到这个规划中去便可以加入,最终实现沿线地区的共同繁荣。

对于部分外媒夸大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等国的利益冲突,甚至有声音称中国是在借机谋求版图的扩张,称其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高望对该质疑进行了回应,并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对比:在“马歇尔计划”中欧洲没有太多话语权,基本上都是美国一家说了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与“马歇尔计划”不同,“一带一路”则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搭台,大家唱戏。在这样一个平台汇聚智慧和力量,把谋求地区发展的愿望落到实处。

长江经济带: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东起上海、西至云南,做为“三大支撑带”中的重要一环,产业密集,富有活力。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高望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同时,他也提出该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比如,由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一些经济区,导致了有些产业重复、效率不高,因此应该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一个良性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另外,对于长江流域随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出现的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高望认为,生活生产型的污染问题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国家顶层设计上要考虑到这方面问题,在当地财政不是特别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一定得转移支付,实行污染就地处理,保证整个长江流域的良性发展态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可作“龙头”

作为“三大支撑带”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老百姓的距离到底有多远?高望认为,要想最终使得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人,就要求政府在制定规划时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转变发展模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至少是环境优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高望还将京津冀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进行了类比,提出上海的发展带来的资本外溢效应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而珠三角更多以村镇经济为主,香港资本的注入也带动了深圳、中山、东莞等城市的发展。三足鼎立并不是一个经济区的概念,京津冀三地应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此外,整个区域需要有一个龙头来带动,那么京津冀的龙头是谁呢?高望分析,北京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小,因为北京不是一个生产城市,而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消费性城市,它不具备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能力。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则占有优厚地理优势,可以把自己的制造业和金融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形成集群效应,最终产生资本外溢,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当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帮助区域实现新的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来源。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附】文字实录全文

孙晓璇: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海外网视频访谈,我是主持人孙晓璇。两会已经接近尾声了,每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引人关注,那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首次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三大支撑带。三大支撑带会在新的一年里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哪些贡献又将面临如何的些挑战?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望先生就上述这些问题为我们进行解读。高老师您好。

高望:主持人您好,各位海外网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孙晓璇:三大支撑带最让人热议就是“一带一路”,可以说“一带一路”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政治词汇。想请您为大家科普一下,“一带一路”究竟指哪一带、哪一路?

高望:这个说起来比较有意思,因为很多媒体现在称“一带一路”是战略,但实际上从总书记到总理,包括各位部长到外交部长,他们提法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倡议和战略有区别。战略指一国的发展战略,而相对于“一带一路”来说,它是一个包括于从中国到南亚,还包括中亚,到整个周边一直到欧洲一路过去这么一个大的体系的一种规划。所以说这个规划不是中国一家说了算,也不是说某个国家说了算。所以说中国提出倡议,需要大家响应,大家出谋划策,整个来共同发展,最后形成共融,区域繁荣一体化的蓝图,最后把蓝图落到实处。

说到战略,像马歇尔计划算是一种战略,美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欧洲没有和美国博弈的实力。而我们国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区域内的国家都可以加入里头去,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然后使整个倡议落到实处,使整个地区,乃至人民都能得到很大的收益。

孙晓璇:那“一带一路”又指的哪一带哪一路?

高望:“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之后他在印尼提出海上丝绸直路建议,两个贯穿起来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很多人说“一带一路”有许许多多国家,有人数了有多少个,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倡议,所以你也不要说它具体有哪些国家,凡是沿线各国自己感觉到自身需要参加到这个规划里头去,或者说这个倡议里头,他们都可以参加,这是包容开放的,我们不要把它框定到某一个范围内,这样实现整个地区共同繁荣,才有一种更大拓展的空间和范围。

孙晓璇:说得太好了,帮助我们大家更好地了解了“一带一路”。您刚才也说到,现在“一带一路”不光是国内,国际上也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商务部长高虎城也在两会上表示,说目前有五十多个国家愿意参与其中,当然您刚才也有提到马歇尔计划的事儿,现在也是有一些舆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说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说中国在借机谋求版图的扩张,对于这些舆论您是怎么看的呢?我们又将怎么来处理?

高望:实际上是这样子,马歇尔计划诞生于二战期间,二战之后,冷战开始的时候是欧洲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美国的枪声导致它没有话语权实现自己的复兴,它自己的资金不够,为了对抗苏联,美国要积极的把欧洲的经济搞起来,这样子形成一个庞大政治经济集团对抗苏联,所以整个计划中欧洲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话语权,刚才说了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所以基本上美国一家说了算。

对于“一带一路”整个规划来说,这个是一个开放平台的,我们希望做成一个什么,我们是搭台,大家唱戏。我们做的是一个像阿里巴巴这么一个平台,大家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需求,把这个愿望摆在台面上大家一起商量,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想法出想法,有智慧出智慧,大家把谋求地区发展的愿望落到实处,最终还要落地。

高望:关于“一带一路”还有这么一个态势,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视野向东望,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望的,整个国家外向型经济,向这些国家发展,因此我们东部沿海的几个省份是受益最多的。

我查了一下去年大概整个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当中,东部七省市占有中国对外总量的7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资源基本上受惠于对外开放的几个省,东部七省市。内地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受制于各方面的约束,他们没有取得非常大的经济发展,和东部相比,没有带来更多的实惠,实惠并不是非常好。

这几年欧洲和美国发生一些问题,导致世界经济危机,最主要两个经济体发展比较缓慢,我们国家进出口增速也在下降。所以我们在向东看的同时,同时还有一种思路是向西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向东看,或者向东看减少了,就说我们在继续向东看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往西望一望,到底西部或者中国的西面到底在做些什么,他们的发展怎么样,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实惠,或者说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实惠,这是发展共融。

所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实际上是一种机遇。大家可以想像,我们到超市里去,或者是到其他的卖场里看一看,我们货架上除了我们国家商品之外,大部分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可能是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但是其他国家是不是很少。我们如果考虑到其他国家也需要,我们需要这些国家更多的商品的时候,这是否也带来一种发展的机遇呢?并不是说其他国家的商品不好,而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国家的商品。如果我们到那边去走一走看一看,说不定我们会找到新的机遇。

孙晓璇:带来新的灵感。

高望:对,新的灵感,这样发展起来,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利益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一方面对于我们个人也是有好处的。个人包括你是否学习了,将来的就业途径是不是更好、拓宽了,你的视野是不是拓宽了。现在很少人了解中东欧国家的语言文化,如果你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否拓宽你整个视野和就业途径,对我们老百姓也是视野的拓宽,也是机遇的拓宽。

孙晓璇:下面我们聊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我们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因为将影响几千万老百姓的生活,直接涉及我们国家的首都,以及周边区县这些地方,京津冀主要是哪几方面的协同?

高望:京津冀规划出来我们首先要设想,当我们谈论京津冀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最终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刚才我实际上也讲到,大家的规划,政府的愿望看的很高,比如说刚才说的“一带一路”,和我们老百姓可能距离不大,京津冀可能也差不多,但是最终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所以政府制订规划就是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京津冀一体化的初始问题还是我们目前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应对我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生活在整个雾霾之中,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发展模式不可能再继续支撑整个京津冀地区目前老百姓日益增长生存的需要,已经达不到这种现实,所以我们应该改变发展模式,所以能够给区域最大的一个,至少说是环境优美,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对京津冀规划来说,我们实际上也可以抛开京津冀谈京津冀,我们可以找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对比一下。从这两个经济区的发展实际看,市场化的作用非常大,就是要有一个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长三角不用说了是上海,上海自清末以来,整个外资涌入,当地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苏南浙北资本主义萌芽起来以后,开始在上海形成增长,发展起来形成资本外衣效应,又回到苏南和浙北继续发展。在建国以前就初具规模,建国以后县域经济发展特别好,就是苏南模式,再往南就是温州模式,他们都是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起来的,它整个市场化的因素比较多,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他们之间有省域之间政策对接,实现良性的合作。相当于长三角是县域经济为总量,珠三角更多以村镇经济为主,村镇经济像中山的小榄镇发展相当好,甚至认为它是一个城市了不是一个村了,非常发达。所以由香港带动起来,整个香港资本往珠三角涌,然后深圳、中山、东莞一系列的城市都发展起来,包括它自己内省资本,包括外资,这样发展就非常好,整个经济去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非常有活力,是我们整个对外开放是一面旗帜。

回过头再来聊京津冀我们发展,其实京津冀一开始并不是京津冀,可能我们原来在九十年代以前可能更多说是京津唐,北京、天津和唐山。天津这个城市比较特殊,为什么说比较特殊?它在1949年之前,建国以前它也是一个直辖市,但它所谓的直辖市和现在的直辖市概念不一样,因为那时候在民国政府时期,有许许多多的直辖市,直辖市比较多,所以它并不出众,他是河北省里头一个直辖市,但是建国以后,天津在1958到1967年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存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下子形成了直辖市,形成了现在京津冀,不能说三足鼎立是一个经济区的概念。

孙晓璇:因为政治的原因。

高望:成为直辖市,但是经济发展必须有市场化的运作,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区域内的市场化因素并不十分突出。就说三地的联系,京津联系比较紧密,我们看到京津动车每趟都是满员的,他们之间比较紧密。但是天津和河北之间,北京和河北之间未必有那么紧密了。我曾经在一月份去了趟河北,出了北京就是说京港澳高速,一出北京,我专门数了一下,就说一分钟的时间里,对向过车没有超过十辆,说明整个北京和河北之间整个物流少,所以说北京辐射能力相当小。为什么北京的辐射能力相当小,北京不是一个生产城市,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消费型城市,从民国以来就是消费型城市,它达不到与自己强大的经济能力带动河北整个发展,它不具有这种能力。

所以我们说整个区域需要有一个龙头来带领,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个龙头是谁呢?现在看来应该是天津。为什么呢?天津占有地理优势,它是港口城市。像珠三角和长三角都是港口城市带动起来的,天津自己定位是北京区域中心、制造业中心,一定程度的金融中心,这样把自己制造业和金融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形成集群效应和最终产生资本外溢,带动整个河北周边的发展,帮助消除环北京贫困带。说实话我们看到河北省财力,比如北京周边,我们举个例子,保定市财力达不到解决它自身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看到就保定市来说,它一个市下面大概有十八个县,还有四个县级市,还有几个区,加起来二十多个下属行政单位,2014年整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200亿,也就说分到每个县,不到十亿。这个财政基本上不能形成一种发挥积极的效用,不能给整个区域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这种财力是不足够的,达不到的。所以说需要顶层设计,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帮助区域实现新的规划,带动他们的发展。

孙晓璇:我们又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事儿。第三个就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作为三大支撑中的重要一环,长江经济带也是依托黄金水道,东起上海、西至云南。在三大支撑带中,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如何?对沿途省份能够产生哪些产业优势?

高望:长江经济带这么来说,它应该是我们国家自西向东,包括人口最多,产业最密集,最具有活力这么一个经济带,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说国务院要提长江经济带的规划。问题在哪?最大的问题在于每个省都有他自己一些经济区,这些经济区互补连接,导致有些产业重复,效率不高,恶性竞争导致这么一些问题。比如说在长江下游有著名的长三角经济区,逆流而上,到了安徽皖江经济带,再逆流而上到了江西,江西就是昌九经济走廊,就是九江到南昌的经济走廊。再往上就是武汉,武汉城市圈,往下就是长株潭城市圈。这几个圈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发展模式,所以他们之间相互发展的有些产业比较雷同而出现恶性竞争,导致效率不高,最后并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所以说它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好,所以需要国家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来保证整个区域自东向西有一个梯级开发的进程,并实现良性发展态势。

孙晓璇:您刚才有说长江经济带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和活力经济体,最根本的是水和生态,随着流域内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出现了水质恶化、珍惜水生生物日益减少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面临哪些问题,有没有做出举措?

高望:生态问题也是有的,最直接就是生活生产型的污染,导致了长江整个流域,包括一些鱼,一些保护动物消失了,甚至引起一些周边,比如说出现一些污水团,导致群众生活也受到影响。另外一方面,由于三峡水库拦截了上游的水,形成一个巨大的窟窿。如果上游的污染,比如说四川的污染没有处理,对库区也造成污染,导致沿线的城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一方面就是说上游的经济肯定不如下游经济好,所以它发展产业可能有些地方是比较粗放的,包括大气,还有土壤这些都会带来一些污染,所以说在国家顶层设计上要考虑到这方面污染问题,在当地财政不是特别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一定的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方实行污染就地处理,对长江整个区域流行实现良性水域和经济良性发展态势。

孙晓璇:今天和高望老师聊了这么多,您对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都给我们做了非常客观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读,也给海外网的网友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再次您做客我们海外网的演播室,也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下一期再见。

高望:谢谢网友,再见。(栾雨石/文字 谢明/摄像)



责任编辑:宋胜男、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