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34714,.海外购物,相关法律不能“裸奔”,.2015-03-18 06:37:18 ,.103972,.宋胜男,.middle

海外购物,相关法律不能“裸奔”

t011340ecf29cb26d95.jpg

超过2000万人的海淘队伍,年逾1万亿人民币的巨额消费……世界上已经没有一扇大门,能够关得住消费能力日趋强劲的中国人对全球价廉物美产品的分享欲望。被代购的法律风险“吓阻”的中国“海购”(海外个人代购——编者注)大军,开始一窝蜂卷入“海淘”(海外网站购物——编者注)队伍,然而,另一道法律的屏障又出现在眼前,这便是难于上青天的维权之困。

3·15前夕的一份问卷显示,近二成有海淘经历的消费者曾遭遇问题购物,其中一成以上消费者维权无门,自己认栽。

海淘维权难,核心在于跨国消费。由于牵涉到海外电商、跨境支付、跨境物流、海关通关等众多环节,一旦遇到交易过程中的纠纷,维起权来比国内网购更难。在国内网购的法治环境还落后实际消费维权需求一大截的情况下,法律对于海淘大军遇到的新一轮维权难题,更是如同隔岸观火,无从下手。事实上,海淘维权中遇到的困境,并不完全来自中国消费者与国外产品之间一对一的纠纷,许多以“扫货公司”形式、通过规模性组团代购将货发往国内并充斥海淘市场的交易,约占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产品数量的一半。但是,遇到维权纠纷,一些电商依然以“海淘”为由,强调维权障碍,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年逾万亿的海淘消费,没有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能涵盖网购的法律,来给数以千万的海淘大军所撑腰,这是中国消费者的尴尬,也是电商立法的短板。眼下的困难是,如果将海淘过程中的维权责任都交给电商,便等同于将风险都押在了电商头上,既不符合“愿买愿卖”的交易原则,又很容易将海淘这一跨国交易的网购形态打回到“代购”的原形,这也等于堵死了国内消费者足不出户享受国际产品消费的权利。毕竟,国内网购的维权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认定,海购这一涉及不同国家法律、国际相关法律公约的现实难题,更是已经横亘在中国消费者和法治社会的面前。

对于中国公民来说,保护自己在海淘过程中不至于“裸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国内法律的正义与主张。虽然看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题、这块冰,必须破,也完全能够破。不少法律界的专家已经为决策机构提供了破冰的思路,比如尽快加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加入《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等国际公约,比如加强与“国际消费者联盟”等国际标准化消费者组织密切合作,等等,降低国内消费者跨国维权的难度。并在此框架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制订出既与国际接轨、又接国内地气的法律法规。

海淘维权的法规,与国际接轨不难,关键看相关职能部门愿不愿与日新月异的消费时代接轨,愿不愿意与消费者的心情接轨。在提倡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下,我们期待相关法律尽快出台,让中国消费者跨出国门消费时不再“裸淘”。

(刘雪松,媒体时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