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娇的奢侈品 入关也得守规矩
日前,一则“香奈儿欧洲代购们哭了”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原来,奢侈品牌香奈儿宣布下调中国内地售价,比如一款手袋从3.82万元降到3万元,再加上汇率的变化,与此前的欧洲代购品相比,价差已很小。对此,有观点认为,进口奢侈品负担着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让国内消费者“很吃亏”,迫不得已选择代购,为了省去成本、避免消费外流,关税应下降。但笔者不敢苟同。
的确,随着口袋越来越鼓,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力越来越强,今年春节的海外抢购简直成了一道风景线。一些赴美游客,下飞机便直接杀向奥特莱斯,抱着一堆包包兴致冲冲地回来。对于国内外奢侈品价格的不平衡,海关部门已有调整,税收和对自带的检查都体现了优惠。但是,调整归调整,该征还得征。因为关税体现着一国的主权,关乎着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公平性。
道理很简单。有能力购买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的群体,基本属于富裕阶层,占中国广大消费群体的比例非常小。因此,税收、税率的高低不能只看他们的得与失,更要从全局来评判。当前,中国贫富差距仍然非常大,基尼系数远超国际警戒线。而适当的税收转移支付,有利于削富济贫,用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生活与医疗、教育状况。这如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决不能未富先奢。
至于市场的波动,海外购物或代购的动荡,更多应由奢侈品厂商承担责任。比如,不少品牌热衷搞“饥饿营销”,还有的对中国大陆等后发地区产品高定价,这才是消费者落不到实惠的本质原因。这一轮价格的调整,可以说是对这些品牌很好的一课。网络时代、全球采购时代,再玩这种差别化营销的把戏,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唯有以诚待客,才能收获长久的品牌信任与忠诚度。
税收法定,税率也要法定,这是今年中国“两会”修订《立法法》的最大的亮点。关税的税收与税率同样具有严肃性、固定性,不能说动就动,得按照法律与国家利益来调整。法律背后是道理、是情理。有些国家动辄对中国低成本劳力制造的轮胎、尿素,说三道四、搞反倾销调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听跨国资本的忽悠,为傲娇的奢侈品敞开尚不富裕的国门呢?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能只听少数人、有话语权的人的声音。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底层人民、农村贫困户,很多人连奢侈品都没见过,甚至没听过。当我们讨论公共政策时,首先要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不能削弱他们的福祉,因为他们才是中国内需最大的短板,才构成中国经济最坚挺的脊梁。
(井桥夕,媒体评论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