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扩容,为啥选择福建、广东、天津?
在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一年半后,备受关注的自贸区“扩容”计划终于出笼。4月20日,第二批三家自贸区——福建、广东、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终于发布。
随着一年半前上海自贸区的出现,不少国人对“自贸区”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它是主权国家在特定的地区或者港口划定特定的范围,对贸易投资活动实行特殊的监管机制,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贸易投资监管机制。简而言之,就是划出一块区域,在这儿投资搞贸易,不用交关税。那么,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有什么意义呢?
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瘦身”推广
自贸区的资本进出相对国内其他地方要自由很多,但也不是毫无约束。怎么约束?这就要靠“负面清单”机制。这实际上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学术上的说法是,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
但这也并不是说,“黑名单”就是完全的禁区,而是说管理模式不同。对于列入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自贸区将按照国内的原有办法进行管理。而对于没有列入清单的外商投资一般项目,则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把项目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把原来合同章程的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所以,负面清单越短,说明资本限制越少,贸易越自由。2013年,上海公布了第一版负面清单,共有190条内容,被众多业内人士吐槽“太长”、“开放度不够”;2014年,上海自贸区对“负面清单”作出了调整,禁止内容被缩减到139条。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表示,这次最新发布的负面清单共有122项特别管理措施,明显少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现有的139项和第一张负面清单中的190项。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负面清单逐步‘瘦身’是设立负面清单的初衷,可以提升国内外投资者信心,扩大投资机会,也可以让市场在更充分的空间内配置资源。”
四大自贸区,各自肩负战略任务
上海自贸区已经成立一年有余,将其经验推而广之,建立更多的试点区域并不奇怪,甚至各地也一直在申请。但是这次开放的三个自贸区,为什么在福建、广东、天津三地呢?日后将是怎样的布局?
首先我们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第一个自贸区落户于此并不奇怪。上海自贸区无疑是一个“探路者”。在已有经验展开推广的前提下,上海今后的目标就是继续研究深化改革,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
然后是广东,珠三角是与长三角并列的两大发达经济圈,同时还连接香港。根据总体方案,广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自贸区将会更注重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增强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功能。
坐落于北京附近的天津,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镇,天津自贸区也将围绕这一规划展开。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它将更强调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而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窗口。因此福建自贸区则被定位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将突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更加注重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关系。
显然,目前的四个自贸区选择在了四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它们也不是各自为战,不少分析认为,这四个自贸区,也应当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在接受中青报采访时就表示,自贸区不应仅立足于可复制经验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经验经过若干年运作,形成规则,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成为“一带一路”的支点。(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