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三次恐袭,为何总是瞄准法国?
尼斯袭击事件现场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各地都有庆祝活动。然而,当地时间2016年7月14日晚,南部大城尼斯晚间施放烟火时,发生一辆卡车冲撞人群的事故。法国当地时间7月15日凌晨3点52分,法国总统奥朗德在电视讲话上宣称法国国庆日发生的尼斯袭击为恐怖袭击。截至发稿前,该起事件已造成至少80人死亡。中国驻马赛总领馆15日确认,两名中国公民在事件中受伤。
这已经是一年内法国第三次遭遇恐怖袭击,为什么恐怖袭击制造者总是瞄准法国?法国到底怎么了?
对此,海外网第一时间采访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马骏驰,他分析称,法国在连续遭遇恐怖袭击后反应强烈,行动包括1月间戴高乐航母对“伊斯兰国”的打击等,因此,“伊斯兰国”选择制造恐怖袭击法国无疑是一种报复行动。再者,欧盟和法国对于甄别难民中隐藏的恐怖分子束手无策,这是难民问题隐藏的巨大隐患。
法国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法国是欧盟的一大核心,对恐怖分子来讲袭击法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欧洲之父让•莫内就是法国人。在“欧共体”以及“欧盟”时期,法国在欧盟东扩、欧盟改制、东南欧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法国因此被形容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之一。有专家分析,此次有组织的袭击事件很大程度上是恐怖分子希望通过袭击法国,向整个欧洲发出威胁信号。
其次,2016年度欧洲杯在法国刚刚落下帷幕,对恐怖分子来说,刚刚结束欧洲杯的国度仍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
难民问题带来的危机
难民为法国国家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宗教、社会冲突隐患。难民危机中虽然法国等国家支持接受难民,但普遍缺乏有效手段来应对庞大的难民群体。这导致欧洲穆斯林人口显著增加,但无法融入欧洲社会。特别是在之前欧委会公布难民分配方案后,法国须接受3.1万名难民,这对法国未来的安全局势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很多难民均为青年男性,早有报道称恐怖分子成员乔装打扮为难民混入欧洲。尤其当恐怖分子进入申根区后,他们便能够自由在申根国出入。
安全工作的监管缺失
和美国相比,法国国内的安保工作一直较为松懈,更是让恐怖分子乐于在法国进行所谓圣战。尤其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大量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潮涌入法国等欧洲国家;短时间内暴增的流动人口——而且是无资料可查据的国外难民人口,使得法国的安全工作几乎瘫痪。一方面是法国根本无法有力的监管,这些难民是否在暗中筹划和组织恐怖袭击活动;另一方面,究竟有多少恐怖分子以难民的面目涌入了法国,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所以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讲,从允许叙利亚难民大规模进入国境的那一刻起,法国的安全工作就已经在基层的执行层面上彻底崩溃了。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已经只剩下了时间早晚的问题。
传统政治格局已被恐袭颠覆
尽管在 “巴黎恐袭案”促成了法国全民的团结,并事实上促成了国际反恐的统一战线,但包括《查理周刊》袭击案件在内的恐怖袭击确又是压垮法国传统左右政治格局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不能为法国的未来提出有针对性、预见性和有建设性的方案,经济的疲敝、失业率的攀升和社会安全的丧失导致人们恐惧感上升,他们会朝另一个名叫“拒绝”方向聚集。那么,对移民说“不”、对欧盟说“不”、对全球化说“不”就成为一种新的“共识”。
马骏驰称,欧盟友在7月的北约峰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反映了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存在矛盾分歧,缺乏对恐怖主义的统一行动,欧盟如何在自身军事力量上调整需要长远打算。法国连续遭受三次恐怖袭击,民众对于总统奥朗德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法国政局长期看面临着动荡的可能。(文/王书央 贾兆恒)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环球网报道,海外网专栏作者高望为本文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