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五代国家领导人的故乡情怀
2月16日,微信公号“人民论坛网”发表文章《【春节特别策划】五代国家领导人的故乡情怀》。全文如下:
思响哥按:
对当下的年轻人而言,科技让乡愁变得淡然。但对于前中共领导人们而言,故乡的味道可能别有一番滋味。近乡情怯,这些前任和在任中共领导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乡情怀,故乡如何塑造和影响了他们,而他们又改变了故乡什么?本期人民论坛微信“春节特别策划-探寻故乡的思想底色”带读者看看五代国家领导人的故乡情怀。
毛泽东32年后“回趟家”
邓小平至死“不回家”
江泽民“常回家看看”
胡锦涛家史
胡锦涛自幼丧母,安徽绩溪人。其实安徽只是胡的祖籍,他应该从没有到访过绩溪。江苏省泰州地区(原属扬州)才是他的出生地,他在泰州上学上到18岁,直到后来他去北京上清华。胡锦涛的母亲李文瑞是原来泰县白米镇胡家店村(现腰庄村)人。而他的父亲胡静之老先生虽然父母都是安徽绩人,但他却是在民国时候就出生在泰县县城上坝地区,并且说着一口当地土话的“新泰县人”。
胡锦涛的祖父祖母从清朝末年就从安徽绩溪迁到泰县上坝卖茶叶为生。胡锦涛民国早年出生的父亲胡静之(又名胡增钰)继承了胡爷爷的衣钵也以卖茶叶为生。
胡锦涛出生后,母亲李文瑞身体一直不好,奶水不足,所以将他送到了李文瑞的舅母刘秉霞处,让当时也刚生了孩子的刘秉霞代为奶育。于是他的这个小舅奶奶就成了胡锦涛的奶妈(目前已经90高龄刘秉霞还健在,不过其生活得十分的俭朴)。到了1949年,当时胡锦涛只有7岁,他两个妹妹(长妹胡锦蓉、小妹胡锦莱)只有3-5岁,他们的母亲李文瑞女士因病去世,年仅29岁。
胡锦涛自幼丧母,应该为他的一些沉稳个性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胡静之没有办法下,就将3个孩子送到了泰州城自己小姨和妻子的舅母处抚养,而自己一直未有再娶。
胡锦涛的外祖父老李家当时也是一大户人家,老李家不但在姜堰(原泰县)有生意而且在泰州城的“善人巷”有一处当时十分宽敞和雄伟的四进三厢明清老式大院。当年胡锦涛就出生在这个大院,并且在此生活过十多年。
他7岁的时候被送到泰州城西仓路上的大浦小学读书;12岁的时候进入泰州城西陵园路上的江苏省立泰州中学的初中和高中部上学,直到其18岁时离开泰州去北京清华。
泰州二中(原私立泰州中学-简称私泰中)
而在胡锦涛10多岁的时候,他父亲胡静之的茶叶店被国家“公私合营”,胡静之也成为了泰县供销社的一名职工。因为胡静之在文革中得罪了当地的一部分人,于是那些造反派就说胡静之贪污公款,并且将其拉到台上进行批斗,最后甚至还将他关了起来。
胡静之被关的时候惨遭迫害,其身体一天天跨了下去。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的时候,只有50多岁的胡静之死不瞑目地离开了人世。时年36岁左右的胡锦涛正在青海任职,是副处级干部。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胡锦涛马上赶回了泰县。在安葬自己的父亲前,有个传说讲胡锦涛找到泰县有关部门和当时的县长以及其父亲的单位领导们,请他们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平反,而给开一张盖棺定论的证明。当时有不少部门的副手已经答应为胡的父亲平反,并且这些人还好劝胡在当时泰县最高档的饭店──泰县饭店摆两桌酒而请那些领导们过去“喝喝酒、谈谈心”。
传说讲,第二天的中午,胡锦涛花50块钱(当时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月工资)在泰县饭店摆了两桌。但是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都没有一个人来赴宴。到下午3点多的时候,县委办公室一主任赶来了,该主任歉意地告诉说,县和供销社的领导今天一直在开会,所以他们让他来向胡锦涛打个招呼。
胡锦涛以及他的亲友没有办法,最后他将饭店的所有厨房师傅以及跑堂的、洗碗的、全部喊到了一起,请他们帮忙将当时当地最高档的两桌酒菜吃了。后来在确实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胡锦涛回到了青海继续工作。而从此后的近30年来,胡锦涛再也没有回泰县过。胡锦涛父亲这段遭迫害的历史不知道是否对胡锦涛远离中国官场的腐朽和腐败的个性有没有影响。
母亲娘家反对父母合葬,胡锦涛父亲政治上受到的迫害,不光只在他父亲身上,还牵涉到胡锦涛母亲娘家。1978年,只有50多岁的胡静之含恨而终时,因为胡静之的历史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当时胡锦涛母亲的娘家人反对将胡静之和李文瑞合葬,而避免在那“两个凡是”的年代受到牵连。后来在确实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胡锦涛只好将自己的父亲,葬在了离自己母亲坟5公里一个地方。
到了1997年,胡锦涛已经是中国国家副主席,还被邓小平定为江泽民的接班人的时候,他的长妹胡锦蓉、小妹胡锦莱操办将父母二人合葬在一起。这就是现在在姜堰城东的殡仪馆旁的姜堰公墓里胡锦涛父母亲胡静之和李文瑞的坟墓。胡的两个妹妹胡锦蓉和胡锦莱就以三兄妹的名义,将父亲的坟进行了修建。并且还在坟前竖起了内容为“先考胡静之、先妣李文瑞,儿锦涛、女锦莱锦蓉立”的一块大石碑。
胡总的女儿胡海清(33岁)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又于去年完成了“上海中国欧洲国际商业学校”的MBA课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但她失业已长达2年。实际上,很多企业向她提出了“破例”待遇和优厚条件,但为了回避外界的谣言,她都宛然谢绝了。
胡总的儿子胡海峰在清华大学附属的IT公司工作,他也尽量避免“抛头露面”,过着家和单位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他们之所以如此谨慎,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切断跟随在高干子女身边的“腐败诱惑”。
习近平的乡愁
钱大同
乡愁,是习近平频繁提到的字眼。
“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洱海边的村民家里这么说。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这么说。
春节将至,归家心切。
一条河、一棵树、哪怕是村口的一座桥,都可能是我们的“乡愁”所在。
而习近平记忆中的那条河、那棵树、那座桥又在哪里?
习近平的故乡在哪?
富平县属关中平原,有“富庶太平”之意。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因躲避灾荒,带领一家老少从河南邓州逃难西迁到了富平。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便在此出生。
习远平在《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回忆,当时15岁的习近平因父亲问题的牵连,被有关部门多次关押审查,出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全身都是虱子。“哥哥到关中富平老家大姑家里休息很长时间,大姑一天一碗鲜羊奶喂着,他才慢慢调养好。” 老家富平曾在他迷惘彷徨的时候给予习近平温暖。
而富平县东北方向300公里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年轻的习近平在此亲密接触到黄土地。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他,乘坐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后到达铜川,换乘大卡车到延安,再转车到延川县文安驿,最后步行10里山路,到达梁家河。一呆,就是7年。
刚来到陕北农村的习近平特别害怕跳蚤,一被咬皮肤上就是成片的红包,起泡,烂掉,疼。1975年习远平来看望他,同样被咬了一身水泡,习近平却笑了,说:“我的皮肉已经被咬结实了,现在,任什么东西再咬,也咬不动啦!”
那些年,习近平拉近了自己与土地的距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村民梁有昌回忆,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临别那一刻,七年的酸甜苦辣,最后形成了梁家河群众对习近平的依依惜别。离开的早晨,习近平睡迟了,外面站满了人。老乡怕吵醒他,安静地等着。习近平哭了——那是他七年来第一次当众哭。
习近平1975年被推荐上清华大学,入学前与梁家河村民合影留念。
习近平1993年回到陕西梁家河,和村民合影。
2004年,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把自己当作延安人。在他人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他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他的很多基本观点也在此形成。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他提道:在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哪里是习近平的第二故乡?
富平县老家,陕北农村插队7年,足以让陕西成为习近平的故乡。而从政起步的河北正定、历练17年的福建被习近平视为第二故乡。
2008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第五次回河北定县,在与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午餐时说道:“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1982年早春,习近平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在这里,习近平展露出自己的治理才能:邀请专家指导,大力推动商品生产,帮助正定甩掉 “高产穷县”称号。1984年,31岁的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中,那篇通讯的名字就叫《正定翻身记》。
1991年,习近平夫妇和贾大山合影
在这里习近平和当地作家贾大山相熟相知,“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997年贾大山病逝后,习近平写下《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回忆过往,“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感人肺腑。
自1985年任厦门市副市长,从厦门到宁德再到福州,习近平在福建呆了17年半。公开资料显示,1986年彭丽媛飞到厦门和习近平领了结婚证,1992年女儿呱呱落地。新华社发布的一张旧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当时还在福州任职 的习大大,骑着自行车,在绿荫中载着“乖得像只小猫”的女儿。此情此景,好不温馨。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只要一想起福建,八闽大地历历在目,就像一幅生动的画。”以至于2014年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视察福建时,对平潭如数家珍,不停地问“平潭风还大么?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如何了?” “生态保护得怎么样?”“龙王头、仙人井这些景区我原来都去看过,都是很独特的景观,一定要保护好。”
习近平会回乡探亲吗?
根据《博客天下》的报道,1993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和他的大姐齐桥桥、弟弟习远平低调回富平老家习家庄探望。
习仲法和丁凤琴两位老人回忆着习近平姐弟三人,轻车简从地突然回乡,坐在炕边与家人们叙旧问好,“当时姐弟仨还给咱习家的几个后生每人发了50元钱,最小的当时还在怀里吃奶呢。短短两个多钟头他们就走了,十分低调,没惊动地方官员和任何人。”
习近平彭丽媛家庭照
两位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2008年清明节,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独自一人回富平来祭奠公公习仲勋,顺道到习家庄看望了习家人。“我们一个侄孙在近平家打理家务,他是提前两天从北京回来的。后来接到彭丽媛的电话,侄孙去机场把她接去“富平县的陵墓给她公公上了坟,然后回来,看了看我们。彭丽媛对我们说,近平最近工作太忙,回不来,让她代表来家里看望六叔和兄弟们。她在家也就待了一个多钟头就走了,走之前还给在家的每个人送了一张有她签名的歌碟。”老人说那时候家里还没沙发,彭丽媛来了就坐在小凳上,“窝得的不行。”
“延安人”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一直关心村民的生活水平,家乡的经济发展。 1993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新华网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村上说给他做些好吃的饭,他不让,说吃煮苞谷就行了,后来拗不过吃了一顿当地家常饭抿尖儿。那一次回来,习近平还给家庭困难的人家五百元钱。”
1994年,习近平接到村民吕侯生的一封信,说他的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近平就让吕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钱为吕侯生看病,虽然腿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但这些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
吕侯生说:“近平见到我后,第一句话是问乡亲们还吃团子不了?我说基本上不吃了。他笑着说那是吃白面了?我说是的,他就很高兴。”
习近平怀念家乡的哪些味道?
2015年1月12日,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富平县委书记郭志英发言时,习近平追问:“石川河现在有水吗?”郭志英回说,由于上游的水库,石川河现在已变为季节河,平时没有水。1月18日,西安新闻网透露,富平投资60亿治理石川河。
两天后的大理市湾桥镇,习近平在位于洱海边古生村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在老家陕西,习仲勋三护西安城墙的功绩广为流传,在第二故乡福建,习近平“炸药包下抢救了文化遗产”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
2000年元月1日,新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发布了一份重要的省长令:保护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当时遗址尚未定为文物,一家大型企业马上就要在那里炸山开矿,习近平接报后紧急批示企业“立即停止爆破”,批示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
在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州古厝》一书所作的序中,习近平仍惦记着这些文化遗产:
“我曾有幸主持过福州这座美丽古城的工作,曾为保护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加强了文物管理机构,增加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
2004年10月9日的“之江新语”或许可以解释上述举动,习近平写道: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会荡然无存。
最单纯的乡愁源自对家乡菜的怀念。武辉是习近平插队梁家河时的农村朋友,他2000年去福建,被习近平请到家里吃饭,习近平妻子彭丽媛亲自下厨,“她也很爱农村人,尽量考虑我们陕北这边的口味”。
不知道当天的菜肴中有没有酸菜,习近平说过,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图为“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写法
习近平怀念的家乡菜也许不止酸菜。2014年,习连会上,他为他的老乡,时任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连战准备了陕西泡馍、肉夹馍以及“梆梆面”,由于“梆”字难写,习近平还特别用小纸条写下来给连战。两人用陕西话愉快地交谈着。习近平的讲话“诚意拳拳”、“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