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10335,.文物古迹就当活出精气神来,.2015-02-10 13:34:44 ,.103710,.姚丽娜,.middle

文物古迹就当活出精气神来

前不久,沈阳故宫武功坊立柱被撞事件,令加大保护沈阳故宫的力度,成为本届辽宁两会的热点话题。有省政协委员表示,应尽快采取措施,对沈阳故宫门前步行街人车混行现状进行有效监管;也有省政协委员认为,当以沈阳故宫为核心,打造集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历史文化景区。

两种观点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却又殊途同归——外在环境治理与内在文化力量的释放,合起来构成了当下文物保护的核心命题。

外部环境与文物保护看似关涉不大,实则体现了文物单位的真实生存状况。其间的关联在于,若周边环境杂乱无章,必将陡增文物单位的管理压力;若依托文物古迹的各种商业行为乱象滋生,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会加剧;若周围高楼迭起,形成傲然俯视之势,文物单位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地位又如何凸显?正因为如此,正在报批中的沈阳故宫保护规划才格外引人关注,其中故宫周围新建项目将限高24米、武功坊所在的沈阳路将实施车辆禁行等措施,才令公众倍感欣慰。

不过,文物保护也并非一味地画地为牢,让文物“僵尸式”存在。如若如此,文物就会与现代社会越发地格格不入,更容易在人们的忽视中被淡忘。文物的价值,需在保护中的利用,也当发展中的传承,这就需要文物“活”在当下,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发挥其以古鉴今的作用。

这并不是说要对文物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而是要给文物古迹找到适合当今社会的“活法”。从每年春节“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到背一遍《岳阳楼记》就能免费登上岳阳楼,再到用数字技术呈现莫高窟的当年盛况,这样的新“活法”,既激发了游人的兴致,亦让文物展现出辉映古今的文化厚度。

让文物“活”在当下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透过文物 “特殊性”、“难以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内涵,发掘出其内在神韵,在人无我有中突出城市特色,由此摆脱“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城市化积弊。沈阳中街恢复多条老胡同,汗王宫遗址、豫亲王府遗址将在今年开放,即是此类手笔。而这种创新和挖掘,不只是“形留”,更是“魂在”,当有直达城市文化核心的深度、弘扬城市精神的高度,其水准如何,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城市是有生命的,以文物保护为纽带,让文物古迹活出精气神来,赓续和壮大的是城市的文脉,擦亮的是城市的旅游特色和文化品牌,形成的是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进而言之,更深的文化认同中,聚拢了人气,积淀着发展的后劲;更强的文化自信中,蕴含着竞争力,跳荡着“文化强市”、“文化强省”的脉搏。□傅淞巍

本栏邮箱:pinglunbu333@sina.com

责任编辑:姚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