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开幕 各方建言献策
编者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11日在福建泉州开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嘉宾汇聚古城泉州,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这一跨越时空、具有时代内涵的宏伟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则为“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实现又朝前迈了一步。
蒋建国:“一带一路”提出时间不长但影响遍及全球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致辞中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中国政府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良策,是一次智力对接、舆论对接的有益尝试。
他同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融合的新阶段之际,中国政府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合作、共谋发展勾画了美丽蓝图,一经提出,即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引起积极反响。蒋建国介绍说,“一带一路”已成为境外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海外图书出版的重要选题、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课题。“一带一路”构想提出时间不长,大势逐渐形成,影响遍及全球。
蒋建国回忆2014年9月随同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的情景时表示,“在科伦坡国家博物馆,我看到刻着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的石碑,忠实记录了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往返斯里兰卡,传播和平友好的故事。我深有感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历史纽带,镌刻着沿线各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不朽记忆,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他同时强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把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需要我们把丝路精神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丝路精神成为我们共商、共建、共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鲜明指引,使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现昔日辉煌。
他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使用了四个“力”进行了概括:“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力和运筹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重大合作倡议对沿线各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尤权: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
福建,这里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这里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介绍说,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即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前期,郑和从福州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中,福州、厦门占了其中之二。他评价说,这种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
然而,历史属于过去,只有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福建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介绍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发展区域,福建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现在,福建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完善海陆空及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口岸通关机制,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便利化。二是深化多元贸易往来。加快建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拓展与东盟自贸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量,支持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投资。三是积极推进海洋合作。以海水养殖、渔业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游等为重点,推动建立一批合作园区。同时,共同探讨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路径。四是推动人文密切交流。办好丝绸之路电影节、东亚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互补合作。
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将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积极的贡献。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化,福建的改革与现代化事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蔡名照: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建设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沿线各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指出,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要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的真实记录者、积极推动者,增进沿线各国人民认知认同,加深各国人民友谊,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将围绕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报道力度。蓬勃兴起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已经成为一座新闻富矿。我们将进一步充实报道力量、提升报道质量,积极阐释传播丝路精神,深入挖掘建设进程亮点,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汇聚正能量。目前,新华社拥有180多个海外分社和英、法、西、俄、葡、阿6种外文专线,绝大多数海上丝路国家都有新华社记者常驻。我们将秉持真实客观的新闻理念,积极报道沿线各国加强经贸合作、开展友好交往情况,为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蓝图尽快变为美好现实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创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发挥新华社资源和平台优势,与相关沿线国家媒体和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创办有关经济、金融、海运、旅游等多语种、多样化新闻信息产品,为沿线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高效便捷、实时实用的新闻信息服务。
第三,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新华社不仅是信息总汇,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智库,拥有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等一流研究机构。新华社将面向国际社会,设立“一带一路”专项研究基金,加大研究投入,加强研究力量,推进智库建设。我们殷切希望今后能与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就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课题,开展合作、分享智慧,为沿线各国有关机构提供高品质的咨询服务。
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 各方专家建言献策
此次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等都发表了演讲,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作演讲时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承历史的重大举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互惠,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还要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与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联系在一起,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在开幕式上分别围绕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如何建立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意识,如何从时空、多元、开放、包容、互利等多角度开展理论研究发表了演讲。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社、中国社科院、中国外文局、福建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会期两天,设三个圆桌会议,议题分别为“海上丝绸之路: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空间”。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上述议题展开广泛对话、深入交流。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所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凝结的人文精神。秉持这样的精神,中国人民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