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年轻人厌恶廉价商品 优先选品牌货(图)
资料图片:源自美国的哈根达斯冰激凌在中国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日媒称,中国年轻人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甚于价格的倾向十分突出,他们抱有“即使价格高也要买质量好的商品”的强烈意识。
据《日本经济新闻》2月3日报道,这项结论是该报就亚洲主要国家20多岁年轻人的消费动向进行的“亚洲十国年轻人调查”后得出的。这与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大多数国家的年轻人更重视“价格”有很大差距。
在此项调查中,对于“购物时最重视的是什么”,58%的马来西亚年轻人回答“价格”,新加坡为47%,越南为43.5%,10个国家中有7国将“价格”排在第一位。但做出同样回答的中国年轻人仅为7%,尤其在女性中仅为3%。
中国年轻人重视的要素依次是“质量”(27.5%)、“品牌”(25.5%)、“性能”(15%)、“购买方便”(12.5%)和“服务”(11%)。在中国开展时尚品牌、餐饮连锁咨询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副总裁詹姆斯·罗伊指出:“很多企业认为中国消费者是‘价格取向’型,这大错特错。20多岁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将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消费,不喜欢廉价的东西。”
在选购洗发水时,中国年轻人首先会排除最便宜的牌子,然后在具有一定档次的品牌中进行比较、选择。在不了解该类产品时,价格似乎成为衡量品质的标准。罗伊指出,厌恶廉价商品的原因是,在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的中国,人们已经不相信厂商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商品。
另一方面,新加坡年轻人则是“价格取向派”。以“每30秒就有新商品上架”为卖点的个人交易软件在当地非常流行。“买了马克雅克布的手表,但觉得表盘小了点不适合我,有谁愿意买?”一名20多岁的女性刚写下这段话,立即有女性买家与她联系并留言:“公司离得近,下班后顺便见面吧。”两人就这么成交了。
对正规商店出售的廉价商品也无法信任的中国,与进行个人交易也不大会怀疑“是否为假货”的新加坡,在购物重视要素调查中出现了巨大差异,而原因与其说是价格意识不同,不如说是对商品的信赖度在起作用。
延伸阅读工商总局: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中新网1月13日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消息,工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建立以预防为主、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
《意见》强调,要以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品种,以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质量安全指标为重点内容,健全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研判及发布制度,形成以预防为主、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实现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置,避免发生区域性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要求,加强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采集和整理,有效发现质量安全风险。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商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推动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整合商品质量抽查检验信息、12315投诉举报信息、日常监管信息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信息,逐步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实现商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联网应用,有效发现和采集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
《意见》要求,强化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利用,有针对性地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及时有效地发现可能影响消费者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质量安全问题。
《意见》强调,构建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价制度,准确判定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危害消费者权益、影响市场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区域性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点和关键点,研究完善风险评价程序和指标,加强对商品质量现状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规定,确定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
《意见》要求,要积极借助检测机构、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对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和评价方法的分析研究,不断提高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的准确性、科学性。
《意见》强调,建立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及时发布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各地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平台及时发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对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会议以及节假日期间可能产生的区域性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并发布风险警示。要积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加强信息交流和社会共治,共同防范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意见》要求,强化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处置质量安全风险。要建立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完善工作预案,及时有效地做好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方案,健全组织保障体系,落实工作职责,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及时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
《意见》强调,要认真处理重大群体性消费投诉,迅速部署应急处置期间的专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对认定有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要立即采取停止销售、责令改正、集中整治等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通报相关监管部门。
《意见》要求,加强舆情应对。各地要加大正面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准确发布有关警示信息,主动正确引导舆论。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及时回应社会对突发风险的关注,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风险警示信息发布后,要及时掌握社会舆情,有效应对和处置商品质量安全舆情动态。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发挥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的积极作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国人热衷“海淘” 源于国内外商品质量价格差异
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高少华
国际先驱网12月5日
“黑色星期五”让参与的几家跨境电商企业略有斩获。亚马逊宣布在“亚马逊海外购物节”的48小时内,销售比上月同期增长了13倍,订单量增长了近30倍。洋码头方面宣称,11月28日当天开场后一小时,主会场每分钟3800件商品被抢购,七大分会场每分钟6600件商品被抢购。蜜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天有35587人下单70007单,总交易额达到2486万人民币。
在王小星看来,国内消费者对参与“海淘”的热情一直都在,这个市场已有多年历史,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内外商品的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一直存在,“海淘”业务也会一直火热下去。电商进入该市场,有望借助互联网打破传统渠道的限制,使消费者能更为方便地购买到国外优质商品,对促进对外贸易有巨大帮助。
杨义华认为,国人热衷参与海外购物季及海淘类网站的兴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丰富的产品种类;国内传统进口商品中间环节过多,价格过高;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使信息的流通更为公开透明。同时,也不排除国内商家的推波助澜及市场运作。
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邹蕾表示,国际化已成电商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将渠道和信息打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对消费者来说,可以从全球范围选择更好的产品。跨境电商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4-12-05 16:26:28)
延伸阅读十余电商在京签署自律公约 严控网络零售商品质量
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杜燕)今天,京东、当当等十余电子商务企业在北京联合签署发布《网络零售行业加强商品质量管理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呼吁网络零售企业加强商品质量的管理,共同遵守和维护良好的互联网零售秩序。
由北京市工商局支持,北京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网络零售行业加强商品质量管理自律公约》签约发布会今天在京举行。会上,京东、当当、小米网、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凡客、酒仙网、沱沱工社、药房网、乐友孕婴童、王府井网上商城、上品折扣等企业联合签署发布《公约》,呼吁网络零售企业加强商品质量的管理。
《公约》要求企业强化网络零售商品质量的监控;严控招商审核环节;完善售后与运营的联动机制;建立商家评估体系;加强职工培训;配合工商等政府部门监管;联合社会力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约》旨在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提升商品质量管理水平,希望企业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商品质量主体责任,配合行政机关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电子商务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同各方通力合作,加强网络零售商品质量管理。而《公约》的出台,将会带动网络零售行业各方的自律规范意识的提升,也将开启中国网络零售发展的新篇章。今后,该协会将在有关政府指导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推出一系列举措促进中国网络零售行业的发展。
作者: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