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不觉物价下跌 港报:中国CPI体系不科学
《香港商报》2月16日发表文章称,如果政府只一意孤行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高资产价格及拉高居住类消费,那么受到伤害最大的是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民众。
文章称,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为0.8%,为5年来最低。数据公布后,市场一片哗然,都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来了,或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风险,因此,中国央行[微博]要像欧美各国那样,全面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准降息来救经济。
文章称,但是,今年1月份的CPI跌到如此低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好像没有多少感觉,没有感觉到当前中国的消费物价水平在降低。反之,不少人会感觉到自己收入多年难以增加,而所购买的东西则价格越来越涨。为什么?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多数居民的感觉是感性的,没有建立在“科学统计”的数据上,所以其认知会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有一定差距。但是实际上这种解释既有市场分析人士对CPI认知的不足,也有CPI数据样本来源及CPI指针体系科学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国家所公布的CPI与绝大多数民众的感觉不会相差很远。
首先,今年1月份CPI跌到0.8%,中国就出现通货紧缩吗?非也。因为一般来说,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物价下跌,而且只有当CPI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时,才能说出现了通货紧缩。但是,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无论是市场流通的货币还是居民所得都没有减少,居民购买力也没有下降,而CPI仅是下跌到较低,并没有出现负增长,因此,一看到CPI走低就认为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是无中生有。
文章称,据已有的数据显示,2014年亚洲各国及地区的CPI年增长率,香港为4.4%,日本为2.7%,中国内地为2.0%,韩国为1.3%,新加坡为1.0%,台湾是1.2%。至今年1月韩国为0.8%,台湾是-0.94%。也就是说,以当前中国内地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在本地看是较低了,但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并不是最低的,基本上处于中游水平。比中国内地低的这些国家与地区并没有大叫通货紧缩已经来了,要采取更多的货币扩张政策来应对,比如台湾。
其次,中国内地CPI为何与绝大多数民众的感觉会相差很远,还存在当前内地CPI体系严重的科学性不足及体系分类过于粗糙等问题。因为中国内地的CPI这个概述表面上与欧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数据的取样来源、计算方式及权重结构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中国内地是以食品为主导的CPI(食品权重占比达30%以上,美国则15%),欧美发达国家是居住类为主导的CPI(美国居住类权重占比43%以上,中国内地则只有15%以上)。因此,如果美国的住房价格不快速上涨并导致房租上行,那么美国的CPI就可能一直处于低位。中国内地则是住房价格可以快速飙升并导致房租上升,但对CPI上行影响不大。
文章称,对于中国内地以食品为主导的CPI为何最近同比下行这样多,很大程度上与肉类价格水平下行有关,尤其是猪肉的价格下降有关。商务部在2月10日发布的中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12.95,0.00, 0.00%)市场价格指数显示,肉类价格稳中有降,其中猪肉、羊肉价格比前一周分别下降1.1%和0.7%。从同一天发布的CPI指数的变化情况显示,1月份猪肉价格下降5.3%,影响CPI总体水平下降约0.17个百分点。这是1月份CPI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称,这轮内地猪肉价格下跌,用以往的“猪周期”(或行业生产周期)来解释已经意义不大了。这轮猪肉价格下跌主因是生猪的价格在不断下行。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猪行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及生产效率提高,导致生猪价格下跌。还有,居民对猪肉需求偏好在减弱,这很大程度上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结构调整有关。受猪肉供求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内地猪肉价格下行将是一种常态或趋势。如果内地CPI权重不变,它将拉低CPI的水平,但这种意义上的CPI下行并非通货紧缩。
还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仅有总体CPI,也有分类CPI。这也表明了对于最为基本的吃住日常消费来说,不同收入者占其消费的比重相差很远。如果住房价格持续飙升而推高居住类消费,那么受影响较大的是中低收入者。这也是目前内地绝大多数民众为何感觉不到物价水平下降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的CPI不仅居住类权重严重低估,而且没有不同收入者CPI权重分类体系。
文章称,所以,由于不科学性及分类设计的粗糙性,中国CPI体系既不能一般性地反映整个物价水平变化,更不能细分绝大多数居民对物价水平变化的感受。
文章称,在实际居住类消费占绝大多数居民绝对高的比重情况下,如果政府只一意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高资产价格及拉高居住类消费,那么受到伤害最大的是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