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总理考察路径 折射中国变革足迹
编者按:从天津的狭窄巷子,到山东的家庭农场,从南京的青奥会赛场,到浙江义乌的“淘宝村”,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山南水北,田间地头。这些地方李克强有的甚至去过不止一次。如今,回访总理的考察足迹,就会发现,总理考察路径上群众的点滴生活和可喜变化,无不是整个中国改革图卷的缩影和折射。
总理夸赞“专业小模特”的网店迎来“火箭式”增长
还记得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浙江义乌走访夸赞的那个“专业小模特”网店吗?如今这家主营亲子装服饰的网店月营业额已经由去年最高峰时的22万到了现在每月的33万,正如总理对店主杨耀辉给予的寄语,从“井喷式”向“火箭式”发展。去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义乌市青岩刘村考察。杨耀辉的淘宝小店就是其中一家。回忆起当时总理到访时的情景,杨耀辉依然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
“我当时正在给我的爱人和孩子拍亲子装宣传照,没想到总理来了。”杨耀辉说,“总理很关心年轻人自主创业,在短暂的交流过程中,还详细询问了我月营业额情况,像长辈一样鼓励我好好干。”
考察中,李克强还专门浏览了他们的网店页面。看到店主不满一岁的宝宝“小灰灰”也“兼职”为网店展示服装,李克强高兴地抱起小灰灰说:“小家伙真是个专业小模特!”
杨耀辉是一名90后创业青年,大学毕业后带着妻子一起来到这个“淘宝第一村”创业。他最开始是做皮带销售,但生意并不理想,2014年年初,随着宝宝的来临,他萌生了改做亲子装的想法。
“刚开始开网店挺难的,知名度、信用度都没有,就没有稳定的客源,最初进货、客服、打包、美工、拍照、推广都是我和妻子两个人做。现在已经慢慢走上轨道,网店经营4个多月,营业额由最初的2万多达到20多万元。”
“真没想到还能有机会见到总理。”杨耀辉表示,作为一名90后创业新人,能得到总理的鼓励,感到荣幸和振奋。
李克强对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一直给予包容和肯定的态度。在2013年三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他曾经称赞电商网站发起的“双11”购物节“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
“我们对新经济要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新经济不仅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更主要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总理当时说,“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一年后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网络购物对于快递等上下游行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要通过信息基础支撑、物流便利化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网络购物的发展,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消费热点。
而在去年11月的浙江考察中,李克强首站行程就来到被称为“网店第一村”的浙江义乌青岩刘村。李克强称赞说,这里网店的数量已经是居民户数的数十倍,网店在虚拟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你们不愧是“网店第一村”!
作为“网店第一村”的一员,杨耀辉得到的不仅是精神上的鼓励。因为新闻镜头里收录了“小灰灰童装”的店名,他的网店浏览量暴增了近20倍,旺旺客服也立刻收到了一连串的留言:“亲,听说总理来访你店,祝贺。”
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1月,网店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3万。“真的很感谢总理的到来,让我对未来的路充满了信心。”而他所在的青岩刘村,2014年交易额更是高达35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两倍。
说到未来的打算,杨耀辉表示,已经在注册自己的商标,会带来更多自己的原创宝宝的衣服。到时还将开一家女童网店。也希望更多想投身创业大军的年轻人,可以坚持做下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生活和美好明天。(人民网 王婕)
总理看望过的家庭农场主期待丰年
位于山东德州陵县的德强现代家庭农场,其“与众不同”不仅是因为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因为中国总理李克强2014年7月的亲自到访。
“李克强总理一到德强农场,就直接走进田间,蹲在这片地里看秧苗长势,还亲自抓起一把泥土看土壤墒情,又到农机站、种子站、配肥站‘全流程’地考察了农场。”农场主冯树强说,“我都不敢相信一个大国的总理能用近一个小时时间‘全流程’考察一个家庭农场。”
冯树强16岁就在北京闯荡,经营IT、餐饮等行业。2013年,有感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决心”,他在老家山东陵县投资成立德州德强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聚集了上万亩土地,专门从事农作物、果木、苗木和蔬菜等种植。这也是当地注册成立的第一家家庭农场。
一年后,这家家庭农场迎来了李克强总理的到访。当时,李克强蹲在田头与冯树强仔细查看农作物长势,并和农场主、农民一笔笔细算收益。得知农民通过大规模集约经营成本大幅降低、收入逐年递增后,总理说,现代农业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使农场主获利、农民增收。
他说:“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希望你们挽起手共同致富!”
李克强自始至终强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基层考察中,他就来到江苏常熟的田娘农场,对这里“公司+若干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称赞有加。他对这里的农场负责人说:“土地里也能产出黄金,但这要有条件,小块的一亩三分地不行,还是要大块、要规模效益。”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明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近期一次会议上,他要求参会省市、部门负责人,要从实际出发,创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
他说:“30年前试点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各地做法不同,而当时中央的态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我们今天也要给各地、给农民足够的自主权,对于农村改革,我们的态度是‘探索、探索、再探索’。”
作为家庭农场的“探索者”之一,冯树强觉得,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高产、安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他向记者透露,自己经营德强的经验就是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农场。目前德强农场正在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将种子、土壤、浇灌、肥料、工人工作等一系列作业全部用互联网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现代农业华北平原的最佳配比数据,并努力将这组数据制定成现代农业华北平原标准化,让德强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可以复制。“到时候德强农场就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
回忆李克强考察德强农场的情景,冯树强至今印象最深的是总理对现代农场经营的要求:“适度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的要求,同时依法来规范推进。”
他记得,总理特别拿过一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仔细研究,一一确认其中保护农民权益的条款,并和前来咨询办理加入农场的农民反复确认:“加入合作社后会有什么好处?你拿定主意了吗?是自愿的吧?”
他强调,农业合作必须公开、公正、公平,要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
冯树强说,因为总理的要求,自己经营农场一直很“小心”:“我要把德强农场建设成抗击打能力强的农场,让农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样农场才能按照合同,每年如期兑付农民们的土地流转金。”
2015年春节前夕,中新社记者来到了德强农场。冷棚里的反季节菠菜、韭菜已经赶着春节上市了,暖棚中的西红柿也在采摘。看管西红柿棚的老王向记者介绍说,已经有辽宁的客商订购了这些西红柿,这两天就来运输,当场现金结算。
“经营农业不同其他行业,不能有半点差错,因为作物的生长周期决定了一步错,错一年的特定规律。”从IT行业“转身”到农场主的冯树强颇为专业地说。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新的一年的愿望是:希望国家可以增加大型农机设备的配套补贴、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保证大田种植户补贴政策落实……
不过,在当地的冬春连旱之后,他最迫切的愿望变成了“一场贵如油的春雨”。
“总理去年7月问我能不能丰收,我回答能。今年我想跟总理说,我们正为赢取下一季的丰收而努力工作。”冯树强望着自己的万亩土地说。(中国新闻网 李欣 梁犇)
总理点赞的“小青柠”延伸志愿精神
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南京出席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之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程看望青奥会志愿者代表,向2万多名中外志愿者表示亲切慰问。虽然距离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已超过半年时间,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志愿者的寄语一直留在“小青柠”心中。
这届青奥会有近2万名被称为“小青柠”的志愿者为赛事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获赞无数。“我也要给你们点赞,而且要点三个赞!你们获赞当之无愧。”去年8月28日,李克强在出席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之际,专程看望了志愿者代表。
时至今日,黄瀚韬和江银龙还记得总理对在场志愿者代表所说的话:“国家要发展,人民要过上好日子,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发展,还要有道德精神上的追求。”总理称赞他们用青春活力诠释了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志愿者精神,向社会传递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如今,按照黄瀚韬的话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小青柠”的生活方式。来自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江银龙提起青奥会后的志愿者服务可谓如数家珍,参加消防宣传、做地铁服务、义务给南京农民工子弟讲课等。
事实上,中国志愿者精神与中国总理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正是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启动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并确立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22年后的今天,志愿者精神早已超越了“中国青年”的范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来自孟加拉国的小伙子尼哈德就是青奥会的一名国际志愿者。当时,他以一口流利的汉语获得了李克强的夸赞:“你的中文很棒!”
“我想做一张中国名片!”尼哈德告诉人民网记者,“虽然我是个会7国语言的外国人。”这位肤色黝黑的“歪果仁”想要为中国代言,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华文明。
2008年,远在异国他乡的尼哈德通过电视屏幕认识了中国。“我们家乡的电视都是黑白的,信号也非常不稳定,所以我很少看电视。但是北京奥运会我从头看到了尾,非常震撼。”尼哈德神采飞扬地说。在北京奥运会的众多细节中,志愿者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告诉我,你要好好学习中文,以后才能去见见世面,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
这也是尼哈德2011年来到中国后就积极投入了志愿者行列的原因。每年雷锋月,他会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并给老人们做一顿孟加拉特色饭。四川雅安地震时,他为灾区捐款捐物,学业不忙时他还会去地铁站做志愿者。2014年,在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就读三年级的尼哈德放弃了暑假回家的机会,成为青奥会志愿者。
回忆当时和中国总理李克强互动交流的场面,尼哈德笑得合不拢嘴。“我认为李克强总理是大明星,所以想要他的签名。但当我拿出一张明信片时有人劝我‘尼哈德,不要不要’。这时在一旁的李克强看见后说‘没事,给我吧。’就这样我获得了总理的签名。”他告诉人民网记者。
今年是尼哈德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暑假,他打算跟同学前往云南等地偏远的小山村支教,“我是唯一的外国志愿者,可以教英文。”尼哈德称自己正是受到了中国总理的极大鼓舞,决心发扬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前两天,他还报名参加了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志愿者招募活动。
李克强也把志愿者比作“名片”。2014年9月23日,他在给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回信中称:“志愿者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世界因为你们而精彩。” 李克强在信中还表示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信念引领脚步,希望大家继续以爱心和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与千千万万志愿者在一起传播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好风尚。
这些寄语一直留在“小青柠”等志愿者心中。“青奥带给我最多的是什么?”黄瀚韬说,“是责任。”
而在新春之际,除了继续弘扬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志愿精神,他们还想给总理拜个年,“祝李克强总理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憨厚的尼哈德也表达了同样的祝福:“祝中国总理新年快乐。我相信您能带领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人民网 姚媛 实习生 王丹)
总理两次看望的李忠义大娘准备告别棚户区
还是狭窄的巷子,还是冒烟的煤炉,还是掉漆的木门,住在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的李忠义大娘,今天的心情已经截然不同。
刚刚迈入八十虚岁的李忠义在西于庄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眼下正在为告别做准备——过去14个月里,她两次见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与这片占地64公顷、住了9000多户人家、危陋房屋集中的棚户区有关。
第一次是2013年12月27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坐在她家的床铺上承诺,政府一定让她住上有暖气、有厨房、有厕所的新房。那一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已把西于庄改造纳入了年度20项“民心工程”。
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9个月后还能见到总理。2014年9月11日上午,在为西于庄居民兴建的安置房小区里,她跟邻居正看样板房,总理又出现在面前——那是在出席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全球政商领袖的间隙,总理特地来视察安置房工程进展。安置房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计划于2015年6月至12月陆续竣工。
李忠义记得很清楚,在那间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总理与看房的街坊邻居们一一握手,跟她握手时立即认了出来,称她是“住小阁楼的那个大娘”。
总理仔细查看了样板房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对正在看房的大伙儿说,棚户区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全国还有不少棚户区,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定能把伤疤抚平。
“全中国这么多亿人口,总理还记着咱小阁楼这一家!”李忠义事后经常感慨。
多亏了家里的小阁楼。她在20多岁时就住到了西于庄,家里有两套紧邻的小平房,加起来也只有20平米出头。她育有两儿两女,家里最多时住有8个成年人,儿子在这里成家,孙子在这里出生,老伴在这里过世。如今她和女儿还住上下铺,上铺就是总理记住的那个“阁楼”。家里人喊它“暗楼”。
第二次见到总理后没多久,李忠义在老房子斑驳的窗户上贴了几个大红的“喜”字——她的外孙女从这儿出嫁了。这将是老宅见证的最后一件家庭大事。
李忠义还和女儿在木门前拍了张合影。这次是真的要走了。几个月前,几个部门联合对房子开展了评估。
这些年里,即使没有改造工程,有能力的西于庄居民也已陆续搬走了。她们能感觉到,住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少。
她记得,在文革时期,记不清国家第几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人们就传说西于庄要拆迁。旁边不远处早已盖起了复杂的立交桥、高耸的楼群和宏伟的天津火车西站。西于庄还是那个“烧煤炉、上公厕,冬如冰窖夏似火”的西于庄。
老宅最大的装饰品是床边那面墙皮剥落的灰墙上挂着、镶在玻璃镜框里的一幢别墅的照片,不知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小楼。那是25年前她老伴从工厂退休时,同事们送的礼物。她从没奢望过这样的房子。
总理来访那次,她和女儿正在小板凳上坐着,有人推门进来,她一看,是电视机里的熟悉面孔,不由自主站了起来。家里实在太小,她只能把总理让到床上去坐。坐定后,总理感慨,这里算繁华地区了,还有这样的房子,然后问她,去厕所是不是要去公共厕所。她点头。
总理又问,愿意不愿意住进明亮的、有卫生间的房子。面对这么大的领导,看到房子里挤了那么多人,她心里“都慌了”,只知道使劲点头,说:“当然愿意了!”
李克强接着又拜访了旁边几户人家。离开西于庄之前,站在李忠义门外的胡同口,他对闻讯赶来的居民们说:“你们住的这样的条件,在这样一个繁华大城市里边,大多数人都看不下去,党和政府更不会让你们长期住在这里。”
他双手做着手势强调:“不能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大家都应该过上好日子,你们有权利住上新楼房。”——总理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2013年2月3日,他在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在呛鼻的煤烟味中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那年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履新后首次会见中外记者时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用的还是那句话:“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听到这句话,西于庄的一位大爷高喊:“谢谢总理圆了我们的安居梦!”
与大家挥手道别时,李克强再次承诺,要让大家“住上有暖气、有上下水、窗几明亮的房子”。他还叮嘱当地官员:“我明年如果来不了,也要看上他们住新房子的照片!”
这一幕,李忠义回味了很久。“现在回想起来,有时候还睡不着觉。”
邻居纷纷向她打听总理说了什么,都认为“肯定是要拆了”,“行了,咱这把有盼头了,高兴”!还有人形容,让大家住进新楼房,总理这么说了,就有“定心丸”了。
李忠义娘儿俩那天夜里一直聊到凌晨三点多钟,沉浸在总理“上我这屋来做客”的兴奋中。
临走的时候,总理还交给她一个红包。她事后拆开一看,是两千元钱。这钱她一直没舍得花,“留着作纪念”,她说。
这一年来,儿子们把她与总理两次见面的照片洗了出来,摆在床头柜上。亲戚们、甚至过去街道工厂的老同事们都来要这些照片,为她开心。
这两幅照片是老房子里最新的摆设。除此之外,李忠义没再给家里添任何物件——家都要搬了!
等到新房下来,李忠义打算把旧居里能用的物件都搬过去,“能用的尽量用,艰苦点没事”。但是,那些陈旧的衣橱和写字台都已没法搬了。这些家具表面还能看,后面都黑了、烂了。棚户区太潮,连新买的被罩上都容易生霉点。
平时街坊们聊天,李忠义听到别人议论,先前有人买了新房搬走,把家具也搬去,结果楼房空气太干燥了,听见这些家具“噼里啪啦地响”。
在安置房里,总理曾问她,在西于庄住了半辈子,要搬走了会不会舍不得?她说,有点舍不得,但还是想住进新房,新房比自己的房子“好100倍”。
现在,她期待西于庄早日拆迁,拆迁的街坊邻居能够得到合理的安置。她最向往新房的暖气。她喜欢洗澡,不管多冷的天,都要在家里烧水洗澡。总理到访的时候,她家里有台电暖气,是孩子们给买的,但为了省电,一直没舍得用。总理走了以后才想起来应该打开。
自那以后,每次从电视机里见到总理,她都感到分外亲切。以前她觉得总理忙的事情离自己很远,现在觉得很多都跟自己有关,需要“特别关注”。
她还记得,第二次见到总理时,邻居王金生送给总理一幅字,上书“一诺千金,造福百姓”。当时,总理接过来,摆手说:“这个‘一’不是我一个人,是政府一诺千金。”总理还开了个玩笑:“你看你这个‘一’字,笔画写得多粗,所以说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虽然都要搬了,李忠义仍然每天拖地、擦墙,”没事就爱拾掇“。她将带着对旧居的眷恋和对新居的憧憬告别西于庄。
她对人民网记者说,总理每天忙的大事很多,西于庄这个地方,对自己来说很大,对国家来说很小,感谢总理一直牵挂着。如果有机会,她希望邀请总理再次到家里做客,希望那个时候,是在窗明几亮的新房里。(人民网 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