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67479,."森林对PM2.5等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成果发布,.2017-04-18 16:58:28 ,.204175,.孙蒙,.middle

"森林对PM2.5等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成果发布

海外网北京4月18日电(严冰 华熠)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成果发布会,4月14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项目组系统梳理了森林防霾治污功能,在此基础上,为城市森林营建提供了重要建议。

会上,项目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对项目组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构建了首都圈森林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揭示和评价了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机理和功能,筛选了具有防霾治污功能的适宜树种,提出了针对城市典型区域高效滞尘的森林优化配置技术,集成了城市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

PM2.5浓度下降 森林功不可没

近年来中国频繁遭遇大范围的雾霾污染,PM2.5等颗粒物已经成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有效调控和消除PM2.5等颗粒物是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18.4%。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防霾治污方面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1月适时应急启动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 由北京林业大学负责该项目。

森林防霾四大功能 北京蓝天年增15天

项目厘清了森林植被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作用机理。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清除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作用方式:(1)沉降作用,森林下垫面影响空气动力作用,(2)阻滞作用,通过复杂的枝叶结构阻滞林带内部大气颗粒物的运动。(3)吸附作用,依靠植物叶表面结构和特殊的分泌物沾粘降尘,这种方式最稳定。(4)吸入作用。植物叶片气孔吸入大气颗粒物。

项目研究结果发现,上述4种调控作用中,沉降作用占比最大,为43.57%,其次为阻滞作用、吸附作用。吸入作用占比最小,仅为0.13%,因此主要起作用的是前三种作用。

项目组进一步评价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PM2.5的调控作用的强弱。在北京地区,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依序为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草地调控作用能力最低。

通过对北京常见的60种树种进行了滞尘能力分析,项目组筛选出了防霾治污能力较强的十种树种(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红松、栾树、丁香、山桃、刺槐)。

据统计,北京市城六区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作用年均量为309.03 千克/年·平方公里,对大气颗粒物的总滞尘量为9789吨。

按照中国环境质量标准,森林植被通过调控PM2.5可以使北京每年达到二级质量的天数增加15天。

多树种多结构配置森林  3000米是治霾最佳半径

余新晓教授指出,植树造林,营造树种多样、结构多样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对北京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和雾霾起到调控作用。

通过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设立试验基地、示范点,项目组提出了针对不同形状和面积绿地的配置建议。

根据不同区域和功能需求,项目组提出了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优化配置技术:高效滞尘树种配置技术模式,道路防护林配置技术模式,社区散生林木高效滞尘树种配置技术模式。

通过对不同半径森林缓冲区与覆盖区域PM2.5浓度进行相关性研究,项目组得出结论,3000米是防治雾霾的最佳有效森林半径。

最后,项目组建议:在首都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林业建设中,要考虑城市森林对空气颗粒物的防污作用,合理规划,体现生态优先,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促进大气与土壤、水污染协同治理,为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