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绣品美到爆,留下来更要火起来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绝不仅是外国人眼中的龙、鹤图腾,更不是能简单照搬的漂亮图样,每一个纹样都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故事和美学态度,如同一个文化密码,必须有专业人士来“翻译、解码”,形成跨文化、跨地域都能领悟并使用的数据库,才能与全球设计师碰撞出时尚火花。
不信,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
这几年,国际时尚界大刮中国风,龙袍、青花、仙鹤装,不一而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2015年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Met Ball),中国风主题简直被女明星演绎成了万圣节。歌星蕾哈娜金色龙袍加身,被网友吐槽“披了一身鸡蛋灌饼”;
影星莎拉·杰西卡·帕克更是成了奥运福娃中的火娃。小伙伴们惊呆了,“弄啥嘞,主题不是‘镜花水月’吗?咋跟葫芦娃里的火娃似的!”
看着这些华丽的刺绣,麻辣姐不得不借用尔康的头像仰天长啸,“放过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中国风真不是这样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不赖人家歪果仁,也许人家真觉得那样很好看。只是,下面出场的这一组更好看!
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近恭王府首次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咱们赶紧洗洗眼睛好好瞧吧。
这是名瑞“中国嫁衣”秀场上的潮绣。潮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明星刘诗诗与吴奇隆大婚的礼服就是潮绣。
这是NE·TIGER“水墨姑苏”苏绣华服大秀上的苏绣服饰。苏绣也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全盛于清,图案以秀丽见长。
这是“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高级时装秀上的布依族刺绣服装。虽然不属于四大名绣,不过布依族刺绣也是非遗。
不比不知道,这才是中国刺绣下高级成衣应有的模样!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通过互联网手段和商业运作,使“非遗”从传统艺术品变成可消费的时尚商品
在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眼中,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绝不仅是外国人眼中的龙、鹤图腾,更不是能简单照搬的漂亮图样,每一个纹样都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故事和美学态度,如同一个文化密码,必须有专业人士来“翻译、解码”,形成跨文化、跨地域都能领悟并使用的数据库,才能与全球设计师碰撞出时尚火花。
“非遗现在有三个致命的弱点,产业化不行,市场化不行,品牌化不行。所以非遗要把产业链的两个方向做好,前半程是发现、保护、传承,后半程叫做创新、利用、发展。做好这些的关键就是把龙头企业扶持好。” 品牌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艾丰说。
中国设计协会创始人、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宋慰祖认为,应该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政府谈保护非遗,往往谈的是挖掘,只是把非遗找出来。真正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要实现“三结合”,即科技和文化的结合、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艺术与实用的结合。“通过互联网手段和商业运作,使非遗真正从传统艺术品变成可消费的时尚商品,非遗才不会被遗忘。”
以依文集团为例,其搭建的中国手工坊数据库拥有5000多位绣娘、3000多个纹样的中国手工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平台,远在巴黎、意大利的设计师就可以与大山绣娘“相亲”,而手工坊团队的工作人员就在山里充当“翻译”兼“媒婆”。如今,中国手工坊里已有200多名绣娘与国内外企业进行了订单合作,包括英国B&H创意平台、Lanvin前创意总监Alber Elbaz、“婚纱女王”桂由美、奢侈品女鞋Jimmy Choo的设计师周仰杰等时尚大腕,都成了忠实买家。
“中国手工坊既是中国非遗的基因库,又是中国手工艺的产业路由器。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我们能够让全球的设计订单汇聚于此,绣娘们无需远行,喂着鸡,抱着娃,绣着花,就能养家。”夏华说。
少数民族绣娘及其传统手工艺首次成体系地进入国际时尚市场,也让绣娘的生活发生巨变。71岁的绣娘潘奶奶,满腹故事又绣得一手好花,第一次出山就登上了北京饭店的秀场,今年9月还要去伦敦走秀;独臂绣娘梁光美老师,一套百蝶衣惊艳欧洲设计师,已跻身高级定制工艺师行列。据初步统计,以往绣娘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在几百元,现在绣娘家庭月收入一般可约1500元,有的甚至一跃成为万元户。
如果传承发展只停留在技艺层面,而不研究品牌化,我们仍然是人家的“打工仔”
绣娘们赚钱了,设计师们有了新灵感,中国的美学态度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而市场做大了,中国手工坊通过专业服务也分了一杯羹。在夏华看来,共享经济的模板,让平台上每一个环节都能心甘情愿的付出,心满意足的得到。
“15年了,我们用公益的心、技术的桥、商业的手、共享经济的模板,跑通了非遗复兴的可复制模型,这个是最重要的。只有商业的手法与市场的能力形成驱动,这种复兴才是完整而长久的。”夏华说。
把非遗“供起来”,不代表能“留下来”。“如果我们的传承,只是原汁原味的保留不动,它固然有历史感,但不会变成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传承下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织染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吴波说。
非遗要传承发展,就得“活起来”“火起来”。广东名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中涵也在从事潮绣复兴,他觉得非遗传承必须要用商业化的手段,找到年轻人的痛点。
“商业并不一定是破坏,而是吸引更多人关注。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最需要的是年轻人的关注。如果非遗没能实打实地走进下一代人的生活,让每个年轻人能用到,喜欢上,那就无法避免只进入博物馆、沦为文物的悲剧。” 蔡中涵说。
此外,非遗进入市场和人们生活,也得有中国品牌。艾丰举了个例子,一套爱马仕品牌的中国竹编茶杯套,标价4万元,中国竹编传统手工艺可能只赚了一个加工费。“如果非遗的传承发展只停留在技艺层面,而不研究品牌化,我们仍然是给人家打工仔,仍然不能够得到我们相应的文化附加值的利润。”(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陆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