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端出"夹生饭",翻拍如何防"翻车"?
上映至今,“豆瓣2.3分”已经成了国版《深夜食堂》的一张“名片”。
如果你觉得2.3分在字面上还不够震撼的话,我还想提醒你:豆瓣的起评分就是2分(一星),但在观众心目中一星却是低得不能再低的“0分”。实际上超过90%的用户给出了最低分的一星评价,惨烈甚于车祸现场。
虽然翻拍外国IP常常会因为“原作粉”不满意导致非理性的低分,但无论如何,90%的“0分”还是太多了:这剧,真有这么烂吗?
翻拍外国影视作品,可能犯的错误无非两种:一是过度还原原著而不接本国的地气,二是本土化过度而失了原作的神髓。就国版《深夜食堂》而言,“过度还原”的问题已经为不少媒体和评论者所诟病,“剧情结构照搬”“台词照抄”“不接地气”,甚至黄磊在剧中还原原作酒店老板的日式穿着,都遭到网友的大量吐槽:中国人哪有这么穿的。国版《深夜食堂》在这些层面上过度追求还原原著,使得故事仿佛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块日本“飞地”之中,让期待看到中国味儿“夜宵文化”的网友难免失望。
然而“神奇”的是, “本土化过度”的问题,国版《深夜食堂》也有。
比如故事中原本的“茶泡饭三姐妹”,在中国版中变成了“泡面三姐妹”,犹言茶泡饭和泡面是中日饮食文化的一种对位。殊不知,日本人吃泡面的传统一点不输中国人,但即便在原作者的眼光里,泡面这种预先调味的速食食品无论如何也难登大雅之“食堂”,更有违原作中对烹饪“工匠精神”的追求。在漫画原作第一卷中也出现过来深夜食堂点方便面的人,老板为此还颇为惊讶。而中国版《深夜食堂》上映之后,“下馆子吃方便面”的情节也广受诟病,想靠“方便面”强打本土牌,然而过犹不及,不过看到剧中强势插入的老坛酸菜广告,观众也就都“懂了"。
这种情节层面令人尴尬的“本土化”不止一处,但更致命的是,国版《深夜食堂》从更根本的层面上偏离了原著的“精气神”。
《深夜食堂》漫画原作就抛弃了商业日漫的“美型”画风,而采用了乍看之下简陋乃至丑陋变形的画风。但是在短暂的适应之后,读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其妙处:开设在日本知名风月之地“歌舞伎街”的深夜食堂,主顾们往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而是昼伏夜出、来自社会“暗面”的边缘人: 黑帮大哥、同性恋酒吧老板、夜店交际花、失意歌手、小偷、变性人……夸张变形的线条拒绝了刻意的美化,以速写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凝练的真实感,展现了漫画中日本劳碌民众远非光鲜的生活本质,而这种现实感——在不完美的生活中获得的温情——正是《深夜食堂》最大的魅力之一。
粗放的绘画加上简约寡淡的场景、利落而有余味的分镜,颇得日式“侘寂”美学的神韵,作为漫画,它不仅在讲故事,而且是兼具高度风格化和审美追求的佳作。
而许多国内观众了解《深夜食堂》,则是源于漫画改编的日剧。日剧颇以精致闻名,但为了《深夜食堂》的另类写实风,放弃了美型人物和华美布景,而努力呈现出日常化、接地气,甚至有一点昏黄破败的质感。唯有如此,才有“三教九流云集于此”的现实感。
而这种《深夜食堂》的特有气质,到了国内版《深夜食堂》,则完全被都市红男绿女的光鲜感所取代。两者对比来看,即便是在最直观的“画风”上,也能看出明显的端倪:国版《深夜食堂》跟“欢乐颂”等国产都市时装剧更像一家人。
*漫画、日剧、国剧三版的“三姐妹”画风对比,一目了然
在叙事上,编导也大胆“放飞自我”,打破了原作简洁、节制、舒缓的叙事基调。在漫画版和日剧《深夜食堂》中,为了突出“食堂”的中心地位,把最主要的叙事时空都聚焦于食堂本身,尽量减少外景,减少复杂的运镜、减少不必要的背景音乐。而国版《深夜食堂》显然走的不是这种独特的克制美学之路,浮夸表演与大力煽情,和一般的国剧并无二致。这一点,以漫画第一卷《猫饭》、日剧第一季第二集《猫饭》和国版第三集《鱼松饭》的对比最为明显,漫画版情感清淡克制几近“玄思”,日剧版次之,而国剧版则补充了大量戏份,被戏称为“如撒胡椒面一般强行催泪”。
*被“原作粉”称为令老板“人设崩塌”的煽情戏码
文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国版《深夜食堂》保留了部分原作的“形式”,却换了“内涵”,当然显得不搭调。结果就是:既没能保留原著神髓稳住“原作粉”,又没能靠恰当的本地化吸引新观众,不中不日,做成了一锅两头都没能讨好的“夹生饭”,口碑崩盘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然而——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这剧,烂到几近0分的程度了吗?
诚然,国版《深夜食堂》把翻拍剧能犯的错误基本都犯了一遍。但如果不把它当成翻拍剧看呢?
比如第五集“流星花园”,是不折不扣的原创剧情,以“流星花园”串起的青春怀旧故事。从网播平台爱奇艺的弹幕反馈来看,许多观众惊讶地发现“这集竟然不错”“不尴尬了”“好感动”——但恰恰这或许是开播以来口碑最好的一集,故事却游离于作为红线的“深夜食堂”之外,甚至“食堂”乃至“深夜”的场景都很少,原著粉一定也会认为“四个老爷们儿喝酒吹牛怀念初恋再为青春疯一把”的故事“很不深夜食堂”,但显然——有人爱看。
彻底放弃原作和“夹生”的“原作情怀”,反倒让这一集实实在在地击中了不少观众的心灵。一旦不需要拘泥于假模假式的日式居酒屋、假日本老板和假日本顾客,一切看起来便豁然开朗。如果抛却“深夜食堂”的名头,将第五集当成独立剧集打分的话,显然分数会在“良品线”以上。
从这一点来看,国版《深夜食堂》的“硬实力”其实是不缺的,只因出品方过于看重“知名IP”名号而首鼠两端,制作思路未能完全统一,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影视剧市场中——套用一句日剧里常用的台词——“只靠半吊子的觉悟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这种在“外国IP原作”和“本土化”之间不尴不尬的“夹生”现象,并不鲜见,每年大量的国产“翻拍”电影电视中,国版《深夜食堂》并不孤单。“夹生饭”频现,恰恰反映了“国外IP引进”大热之下的浮躁心态。原著粉和本土观众都想拉拢,却没有用心思考好外国IP和本土文化的恰当结合点,只知道一味往里勾兑情怀宣发、明星噱头和广告植入。
结果,浪费了好素材和好手艺,把“翻拍”变成了“翻车”。反倒不如踏踏实实拍原创故事。
观众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口味也越来越挑剔,那么进行IP引进翻拍的创作者,就必须拿出十二分的走心才行。至于国版《深夜食堂》,我只能期待后续剧集的原创剧情能够继续给人惊喜,至少做半部合格的国产原创剧——追都追了,还是盼着它好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