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72062,.英媒称非洲受够了西方说教:中国低调务实更受欢迎,.2017-06-17 14:24:34 ,.103712,.夏丽娟,.middle

英媒称非洲受够了西方说教:中国低调务实更受欢迎

资料图片:由中国公司承建的东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桥尼雷尔大桥 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6月17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16日发表题为《非洲:中国雄心的试验场》的文章称,西方国家纷纷放弃非洲之际,中非关系正在改变非洲大陆的商业和政治重心。外界往往容易忽视,非洲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章称,在肯尼亚北部海岸的帕泰岛上,有一些肤色较浅、有着中国人相貌特征的非洲人,那里还有古代中国瓷器的碎片,甚至还有一个名为“新尚加”的地方。这些似乎都印证了当地的一个故事,15世纪的中国探险家郑和的船队中遭遇事故的水手们在这个岛上定居下来,比哥伦布登上美国土地要早很多年。

不管在肯尼亚是否存在这位中国伟大航海家的船员的后裔,有记录显示,500多年前,曾有大型船只抵达非洲东海岸,用中国的珍宝交换了象牙、鸵鸟和斑马等异域奇珍。实际上,中非交往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通过反殖民团结和工程建设,中非关系得以巩固,特别是长达1860公里的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海岸的坦赞铁路。

然而,过去15年,中国与非洲接触的程度,让之前中非几百年的关系相形见绌。

非洲助推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

文章称,中非关系正改变整个非洲大陆的商业和地缘政治重心。很多西方政府几乎放弃了这块大陆。而中国看到了机会,非洲为中国制造商和建筑公司提供了市场。或许人们最没有领悟到的是,它是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一个未来可能很有用的工具。

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的崛起力量及全球发展中心主任顾静(音)表示,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比外界通常看到的更加多层次。顾静说,中国已把非洲几乎当成了其不断壮大的国际雄心的试验场——无论是通过维和行动,还是公路、港口、铁路的建设,后者旨在通过一条新丝绸之路将大片发展中世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第二块大陆》一书的作者傅好文也赞同上述看法。该书记录了定居非洲的约100万中国创业者的经历。“非洲是中国可在非常低风险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尝试的一片天地。”他说,“非洲一直是各种理念的试验场,只是现在具有了大得多的规模和战略意义。”

一些数据可以说明这种转变。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有区区100亿美元。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非研究倡议”的数据,截至2014年,这一数字已扩大20倍,达2200亿美元。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非洲获得的全部贷款中,约六分之一来自中国。

文章称,不断发展的中非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宗商品交易。埃塞俄比亚是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个拥有1亿人口但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在推行中国式国家主导的发展道路。埃塞俄比亚的战略位置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令中国感兴趣。

文章称,中非关系在其他领域也发展迅猛。北京方面在非洲各国首都设有52个外交代表机构,而华盛顿只有49个。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在非洲的维和部队最多,在刚果(金)、利比里亚、马里、苏丹及南苏丹部署了2000多名维和人员。

中国给非洲带来了选择权

文章称,从非洲的角度来看,中方在资金和工程师方面给非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中国给非洲带来了选择权。这受到了非洲各国政府的欢迎,因为几十年来,非洲国家一直被卡在与外部捐赠国之间好处不多的关系中,后者虽然带来了数十亿美元援助,但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带来了被许多非洲国家视为颐指气使的华盛顿共识——一套基于市场的发展和改革主张。

“中国的到来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这种捐助国与接收国的叙事。”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说。他在2009年出版的《致命援助》一书中对非洲与欧洲和美国之间以援助为基础的关系提出了质疑。“非洲各国需要贸易,也需要投资。只要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印度、土耳其、俄罗斯或巴西——能为非洲带来新的贸易和投资机会,这都是好消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将中国新近对非洲的热情投入称为“非洲在这一代人经历的最重要发展”。

他表示,北京可以帮助改变非洲大陆的面貌。“他们知道如何建设大型项目。”他指的是中国企业正在非洲哪怕最鲜为人知的角落修建的水坝、港口、机场、铁路、电信网络及道路。“他们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工程。”

文章还指出,在整个非洲,下至街头民众、上至当权者都有同感——中国政府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官方政策,使其成为对非洲各国领导人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从安哥拉到津巴布韦,这些国家已经受够了前殖民强国关于人权或民主的说教。

中企比以前更注重社会影响

文章称,中国企业比以前更加注意协调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傅好文说,十年前,他们认为只与政府打交道就足够了。现在,他们意识到,还需要在当地技能、环境等问题上与公民社会、国际非政府组织打交道。

文章称,中国企业喜欢外界注意到它们在转移技能。华为全球收入的15%来自非洲,该公司在位于安哥拉、刚果(金)、埃及、肯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及南非的中心每年培训1.2万名学生学习电信技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在中国投资的工程中,80%的工人是非洲人。

“我对中国人非常赞赏。”傅好文说,“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快速学习的能力——从几乎一无所知到成为非常高水平的参与者。”

顾静表示,中国希望中非关系被看作互惠互利。“中国正在积极推行一项非洲工业化战略。”她说,对于非洲各国政府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要掌控好与西方以及与中国的关系。这意味着要设定优先顺序,确保技能转移,并根据本国的条件与外国合作伙伴谈判。“这取决于非洲人自己。他们需要弄清楚谁能扮演什么角色。”她说,“这不是局外人能决定的。”

【延伸阅读】出海记|美媒:非洲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竟然是这家中国公司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一名女子在一家传音手机专卖店前使用自己的传音手机。(新华社)

参考消息网6月9日报道 美媒称,在非洲增长迅速的智能手机市场,领先的公司并非苹果公司或三星电子,而是并不出名的中国公司传音控股。该公司针对当地市场推出的手机功能为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8日报道,传音控股旗下拥有Tecno、itel和Infinix三个手机品牌。该公司开发了双卡手机,因为此前的调研显示,非洲用户经常会携带额外的手机卡,避免网外通话,以此节省话费。该公司还优化了摄像头,更好地凸显深肤色人群的特点。

传音控股副总裁阿里夫·乔杜里称,公司不希望仅仅提供原有的产品,而是要带来顾客需要的产品。

这种想法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手机制造商市场份额大增的原因。行业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商在2017年第一季度获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逾40%的市场份额,较五年前上升一倍。与此同时,三星电子和苹果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开始下滑,去年下降3.5%。

另一个答案可以在中国南方科技走廊——珠江三角洲找到。除了位于北京的小米公司等少数公司外,中国20多家智能手机制造商大部分都位于深圳,这里技术知识资源和制造业基础设施都十分丰富。

传音控股将总部设在深圳,OPPO和vivo智能手机制造商的母公司步步高电子以及TCL集团也都位于深圳以北不到100公里的地方。

中国市场波动很大,小米去年还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今年就下滑到第五位。这场战斗完全是看定价和功能上的竞争力,而深圳就是战场。

深圳一度以西方科技巨头代工中心的形象而闻名,而如今,通过将低成本生产和高科技工程结合,这里已成为大量中国初创企业的摇篮。

TCL董事长李东生称,有关中国企业不擅长创新的看法在三年前是对的,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TCL的智能手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五。

OPPO八年前开始生产手机,当时该公司机型的亮点只是一些简单的独特设计,例如摄像头设计成微笑的形状。而如今,该品牌最大的卖点包括可以柔化、提亮用户自拍照片的美颜功能,以及能够快速充电的电池。按去年的市场份额排名,OPPO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OPPO中国区副总裁兼市场营销总监吴强称,该公司进行消费渠道调研,并对其庞大的销售团队进行调查,以弄清消费者需要和希望手机能提供什么,并依此尝试创新。

2016年,OPPO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销量较苹果公司的销量高出逾50%,而2015年的情况是苹果的手机销量较OPPO手机销量高出逾50%。

如今OPPO在海外市场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在东南亚和印度市场,OPPO发现用户喜欢自拍,因此推出了专门用于团体自拍的广角相机镜头。这家中国手机厂商今年宣布,计划扩大印尼工厂规模、在印度开设一家工厂,并进军中东和北美市场。

传音控股注意到非洲用户经常携带两张SIM卡换来换去,因此该公司高管决定推出双卡手机。

传音控股的乔杜里称,该公司还发现,非洲用户喜欢自拍,但是由于肤色较暗,成像效果令人失望。为此,该公司调整了智能手机摄像头的算法,以增加曝光度,从而提高了照片的清晰度。

这一招果然奏效。根据IDC的数据,去年,传音控股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手机生产商,市场份额达到38%,超过三星。

在非洲和印度等新兴市场,低廉的价格是制胜的法宝。但是中国手机生产商在美国也有不俗的表现。根据IDC的数据,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去年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2年的13%升至19%,而苹果公司和宏达国际(HTC)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下降。

TCL在帮助黑莓生产智能手机之后,于去年底出资获得了该品牌的授权。李东生表示,TCL计划用这款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机品牌打入美国高端手机市场。

他还称,美国用户比较注重实用性,除苹果的用户外,品牌忠诚度并不高。这为中国品牌打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机会。

不过,中国公司生产的手机大同小异,缺乏像苹果一样的品牌声誉,这意味着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基本是在相互争夺用户。

国际数据公司(IDC)驻新加坡的研究主管基兰吉特·考尔称,这些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在向核心销售区以外的地区扩张时,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

考尔称,中国手机生产商与外国竞争对手之间的显著差异在于手机的功能,但中国手机生产商之间的差异较小。她表示,在中国手机生产商进入新市场后,相互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责任编辑: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