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要“煲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
浩瀚的夜空星光点点,映射着宇宙的空旷与神秘。折叠这时空,让我们靠近宇宙深处,只见点点星辰汇聚成团,一副瑰丽多姿的图景立时呈现于眼前。那是连接的力量、聚合的精彩,一种引人向往又启发想象的奇观。
6月20日,香港君悦酒店,一名艺术家伴着光影、用翩翩舞步,向我们展示了那璀璨星团的魅力与奥秘。当动感的音乐停下来,屏幕上亮起的一行字迅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共建中国的世界大湾区。
一个土地面积不足全国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5%,却创造出了全国13%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域,一个涵盖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早已领全国开放之先、进步之前的地方,何以再次整合发展、开始新一轮的聚变?
由著名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这次“共建中国的世界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论坛”试图给出答案、画出路径,描绘出它的方位与方向。小智有幸参加了这次论坛,今天就带您看看大咖们又抛出了什么真知灼见。
论坛现场(腾讯 供图)
因应大势,再造发展时空
“我们1998年在深圳创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历经13年从一个低股价的股票成长到现在的香港龙头股之一,腾讯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感慨道。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 供图)
“今年我在两会期间提出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的建议。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让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正在叩门。”
马化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而不只是一副,且正应和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要实现新的发展,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软件开发,都已不能孤立发展,一定要整合在智能设备里面,软硬结合,同时连到云端,与后端的云服务进行整合”。“而这个趋势正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正是香港、深圳、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的优势。”
过去的20年中,大湾区培育了华为、中兴、格力、顺丰、大疆等一大批领军企业。比如大疆,从港科大的一个研发项目,到落地深圳,再到来珠三角制造,以致今天占据全球无人机90%的市场。比如顺丰,从起始于顺德和香港之间的业务,到辐射至整个珠三角,再到现在成长为全国投递速度最快、服务品质最高的快递公司。又比如珠三角的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到未来的智能制造,成长非常迅速。在马化腾看来,“基础良好、趋势向好的粤港澳大湾区整合起来,必然大有可为。”
煲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
“在中国建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要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少,怎么能够进行创新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催化创新的条件需要“密度”和“浓度”,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当中如果没有“密”“浓”,它就不会变,“越大越要注意密度和浓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腾讯 供图)
6月15号,新的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中国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25名的国家。而在同时发布的区域级创新指数上,深圳、香港已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仅次于东京湾。
周其仁认为,密度和浓度所以重要,是因为创新需要想法,想法需要变成产品,而有了密度和浓度就能碰撞、激荡起来,在相互挑战与切磋、高频互动与对话中,让想象落地、让创新成风。
“这个群要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氛围。”周其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点很多,但密度够了,不等于浓度也够,密度只不过是空间摆了很多东西,但互动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在周其仁看来,深圳成功的秘诀在于其思维模式。不是追赶思维,而是突围的决心,是探索与闯。要打造世界级湾区,要义同样在此。“习近平主席讲到创新的时候,说中国已经到了跟着跑、并排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要考虑怎么能领跑,从这个制高点出发讨论体制。”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乏创新要素,但香港的金融跟深圳的创造、东莞的制造之间,三地的产学研之间,互动虽有但还不够。
“借这个地方听得懂的一句话,就是煲一锅汤。煲汤第一要好材料;这个材料不完全在锅里产生,要在全世界找,旧金山湾区工作的人不是旧金山地区的人,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人也一定要在全世界挑。我们要解决世界性问题,要用世界级的资源,要用世界范围的资源。第二,好材料要放到一起,怎么煲很关键。要有持续的温度,不能只是一把大火,要不断炖、持续焖,材料才能进行充分地交换,营养才能化到汤里。”周其仁说,在南中国的大湾区“煲这么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意义不仅在于大湾区,还在于完成中国经济下一个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使命。
在“双转型”中发掘新动力
“要建设这个大湾区,使大湾区发展得更好,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需要实现两大转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两个方面都亟待推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腾讯 供图)
樊纲认为,相比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著名的几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还不够大,人均GDP更少,区域内的基础差异、梯度差异仍然明显。
“转型一个大的方面,是城市化问题。大城市正在变成城市群、城市带,这是世界的趋势。城市群是大家互联互通,大家享受同一个城市群里面的设施和服务。发展好粤港澳大湾区,人的流动需要更加顺畅。”
樊纲指出,从服务向科技创新的转型,转和不转也大不一样,关系到未来的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搏取世界领先的地位。“应该说,国家对这个地区抱有很大希望。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开放、融入世界,取得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有大城市群的科技转型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是天然面向世界的窗口,香港可以起到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怎么说这个湾区在国家发展中的使命,都不为过。”
论坛上发布的《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研究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目标:作为一个城市群、城市带,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新的驱动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的升级版、“一国两制”的示范区。
对于如何实现大湾区内更好的互联互通,樊纲认为必须突破制度障碍。比如,建议中央政府把更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放在大湾区、放在香港,使科技资源在此聚集;对人员的交流,特别是港澳的居民实行同等待遇等。
“我非常同意周其仁教授讲的一锅汤的概念。但一锅汤不是互补的概念,不是等素的、荤的吃到胃里再互补。而是混合起来,聚在一起互相碰撞,真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相互吸收、砥砺中实现共同的发展。”樊纲说,“务实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
因“痛点”发现“起点”、找到“奇点”
谈到为何关注大湾区发展,马化腾坦言,因为腾讯在香港上市,有很多同事、很多员工都是香港人,在经常性往来中,对大湾区发展的很多“痛点”比较了解。
马化腾认为,周其仁教授提到的“这锅汤还没有煮开,还只是混在一起”非常形象。因为两地上百年的隔离,带来了一些文化差异,需要不断地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所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还得慢慢调”。他举例说,如果年轻人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熟悉,整个湾区的市场、理念就难免产生割裂。“发展最终靠年轻人,特别是港澳本地的年轻人,如果他们不理解大湾区的这些机会,不去看,也不去融合,他们能做什么事情呢?”
大湾区概念超出了行政区划的发展,不免触及行政边界区隔的问题。周其仁指出,工商活动特别是科技活动,不可能在一个边界内完成所有的过程。“如果不把行政边界到一定阶段释放出来,生产力就会受到阻碍。而应当是哪里最合适就放在哪里,不要求所有的业务活动必须在我的管辖范围内”,在大湾区建立跨政府的协调机制很重要。
周其仁认为,所有湾区都有很多差异很大的元素,只有通过多来往、多碰撞、多合作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这种来往、碰撞、合作,使一个地方的“浓度”大起来,才能获得吸引力和辐射力。
在谈到东京湾成功的经验时,日本太阳经济会代表理事长山崎养世直言:“我觉得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移民’,从农村地区到大城市,人口从200万增长到3000多万,流动让人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机会,逐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公司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实现发展。”
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长肖恩·伦道夫同样认为,创新的必备条件就是“思想开放,自由流动,无拘无束”。他举例说,1850年才诞生的旧金山,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欢迎各个地区来的人,并不关心你来自中国、印度、巴西还是法国,都不要紧,谁也不关心。如果你能带来一个好的想法,大家就会听你的,会为你打开大门,然后吸引你要的资源”。
肖恩·伦道夫说:“只有这样,通过协作来降低机制性的障碍,才能真正参与这个全球创新中心之间的竞争游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 张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