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69817,.如何推动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连续三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每年翻一番,.2017-11-06 18:42:19 ,.204342,.李连环、张莎莎,.middle

如何推动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连续三年互联网金融规模每年翻一番

国策说

11月4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召开第二届年会,年会上发布了《IDF年度研究报告: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强调,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宏观形势下,作为中国金融行业的新兴形态和创新先锋,数字金融应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

因此,能否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来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更有效的服务普惠金融主体,才是衡量中国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

我国跑步进入数字金融时代 新技术赋能新商业模式

自2014年起,互联网金融规模在以每年一番速度增长,自2017年上半年,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与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等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全面拥抱数字金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业开始步入数字金融时代。

目前,数字金融在哪些方面对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报告》认为数字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完善金融生态、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新经济发展四方面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即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凭借“成本低、覆盖范围广、可获得性高”的优势,弥补了过去传统金融由于服务成本、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普惠金融主体支持不足问题,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覆盖更多低收入地区、缩小地区间差异。

同时,数字金融在发展中填补、替代非正规金融,这点在网贷领域反应得尤其明显。数据显示,工商银行2015年个人贷款占比为29.7%,远低于美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比,而P2P网络借贷市场发展缓解了个人和小微企业主的借贷需求,截至2016年末,全国正常运营网贷平台2795家,全年累计2.4万亿元,贷款余额超8000亿。

除了替代非正规金融,数字金融也推动了传动金融机构转型,2017年来,已有包括五大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和科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借助于数字技术和结构的多样化,丰富传统金融机构应用场景。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银行就进行IT化和互联网化,但此过程中数据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体现,用户和银行的连接也相对薄弱。截至2016年9月,国内征信覆盖人群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0%,这给金融科技企业风控带来挑战,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打开征信突破口或成首选。通过大数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了解用户和企业信用情况,帮助产生新一代大数据征信体系,和央行征信体系结合,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可以起到很强地推动作用。

最后是数字金融行业的金融基础设施的意义。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包括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新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它们背后需要一个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数字金融的发展就在这些方面能够给新的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金融基础,通过互联网科技与金融行业的结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创新与创业方面大有可为。

数字金融不是万能药 发展需务实灵活监管政策

实际上,数字金融并不是“万能药”,并不能解决中国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所有问题,对一些固有的问题改善有限。

《报告》指出,农村金融改革仍需加快。近几年,国家通过设立扶贫贷款补贴等方式,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已有成效。但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农村金融抑制依旧严重。其次,理财和债券投资中的刚性兑付文化和政府隐性担保仍未解决,在P2P网络借贷领域甚至被强化。

另外,资金空转和影子银行问题改善有限,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仍有强烈需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这几年持续增加,但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中国A股IPO政策的限制使很多优秀的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获得融资。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较低的准入门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不规范的数字金融平台违规开展借贷、理财和消费金融等业务,忽视借款人和投资人适当性管理,网络借贷行业违约风险开始积累。例如,仅2015年,出现问题的P2P网贷平台数就高达896家,约占全部平台数量的三分之一。同时,数字金融的网络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给分业监管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带来挑战。

如何推动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给出了七方面的政策建议,包括:第一,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加快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例,鼓励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第二,继续完善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瓶颈,推进公共部门的数据公开,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化征信平台,制定征信信息接入标准和互联互通规则。第三,大力支持数字金融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第四,实施穿透式监管;对金融科技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明确准入门槛和业务牌照要求;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数字金融企业申请银行牌照。第五,加强数字金融交易安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和投资者和借款人的权益保护,完善相应的法律和管理条例。第六,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第七,把数字金融纳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框架。(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 张姝欣)

责任编辑:李连环、张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