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捕8083人、起诉15811人!只因这件事
受暴利驱动,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多发易发;假冒伪劣商品多集中在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物品;使用微信等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前夕,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孙谦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就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检察机关推进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介绍。
利用微信售假案件增速明显
假冒伪劣商品、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社会各界对此深恶痛绝。
孙谦告诉记者,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呈现三大特点,即假冒伪劣商品常见、犯罪手段隐蔽、触网成常态。
具体而言,假冒伪劣商品多集中于老百姓日常生活消费物品,如日用品、食物、药品等,给群众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后果,甚至直接致人死亡。如广西谢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鲜羊奶一案,致3人感染布鲁氏菌病而死亡。
“从检察机关查处情况看,制售假冒伪劣犯罪活动往往都是团伙犯罪,成员之间多为亲属、老乡、朋友关系,彼此信赖,形成同盟。”孙谦说。
整个犯罪产业链条涉及原料、生产、包装、商标等多个业务环节,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违法行为组织化、产销分工精细化、境内境外链条化等特点更加明显。
孙谦说,这类犯罪手段隐蔽,作案地点大多在农村、城乡接合部租用民房、废旧厂房或是其他企业对外出租的车间、厂房内,有的甚至在多地租房用于实施犯罪,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切断联络销声匿迹,增大了查处难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互联网实施制售假冒伪劣犯罪几成常态。
有的不法分子在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以及各种医药、化工、招商、保健咨询等专业网站上投放非法广告,招徕业务,引诱消费者上钩;有的开设网站、网店,复制、拷贝商品信息,伪装成正规商家,或以“代购”“厂家直销”等面目出现,蒙蔽欺骗群众;有的利用网络通讯工具暗中串联,相互提供、倒卖假冒伪劣商品,形成地下黑色产业链。
在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王爽、谷小伟生产、销售假药案中,2名被告人利用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假药,涉及全国各地数百名消费者,销售金额超百万元,法院对二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和三年,并处罚金。
“使用微信等网上销售案件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线上犯罪总量不断增多。”孙谦指出。
高压下制假售假仍多发易发
2018年,我国司法机关持续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力度,一大批违法犯罪分子得到法律严惩。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8083人、起诉15811人,同比分别上升31.0%、10.2%。
高压之下,为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仍多发易发?
孙谦分析说,这既有暴利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假售假仍有市场、网店卖家弄虚作假不易被发现等原因。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的成本通常很低,但流入市场后却可以赚取高额非法利润。”他举例说,河北廊坊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一种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假海木耳,原料只需要海藻酸钠等三种添加剂,一斤的制作成本大约0.5元,而流入市场每斤可达8元。
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更多利润,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省掉了实体店销售产生的房租、水电等各方面支出,极大降低了成本。
江苏常州天宁区检察机关近年来办理的涉及利用微信销售假药的58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仅利用微信销售平台、没正式店面的有23例,约占40%,其成本比传统网络销售更为低廉。
此外,不法分子多选在偏远地区作案,往往使用化名或者以住宿为名租赁房屋,导致制假售假的地点屡禁不止;网店卖家雇佣“刷客”提高店铺等级、销量和搜索排名,利用买家从众心理,使其盲目跟风购买,极易上当受骗。
在安徽检察机关办理的王其团、张家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2名被告人租借闲置房屋,伙同他人贩购生猪,给生猪注射药物并注水后送往肉类公司屠宰。最终,2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制假售假仍有市场。”孙谦提醒说,我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长期存在,优质优价与低质低价商品都有市场,一些消费者贪图便宜,为制假售假提供了空间。
合力惩戒挤压制假售假空间
依法严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强化监督,防止以罚代刑、有案不立……检察机关多措并举推进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
孙谦介绍说,最高检持续加强对下级检察机关办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的协调指导。2018年,最高检挂牌督办了一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案件,如对长春长生疫苗案挂牌督办并到现场指导办理,确保准确适用法律,有力打击犯罪。
启动为期一年的“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检察监督活动;联合多部门开展药品“净网2018”专项行动;配合农业农村部等单位开展农资打假与监管工作……最高检针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新形势新任务,精准发力。
据统计,检察机关去年起诉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53件104人,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12.2%。
内设机构改革,也为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助力。
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由第四检察厅专门负责办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案件,专设检察官办案组负责研究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实行一体化办案机制。并组建第六、第七、第八检察厅,分别负责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孙谦说,改革后,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案专业化水平,各部门职责发挥更加充分,有利于进一步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犯罪案件,加大对涉消费者权益的民事、行政案件监督力度,深入开展涉消费者权益的公益诉讼,实现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多角度、全方位保护。
就下一步工作,孙谦表示,检察机关将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机制建设,完善信息交流、案件通报、联席会议等机制,深化执法合作,同时,加强检察机关专业化建设,研究解决司法实务难题,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挤压制假售假空间,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新闻多看点
检察机关全面推进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
督促监管部门下线5万多家网餐店
记者3月14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自去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启动“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以来,各地检察机关督促市场监管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处理违法提供网络餐饮服务餐饮店铺5万多家并责令其下线。
据了解,这次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为期一年,以网络餐饮、校园周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等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事项为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已立案公益诉讼案件2.8万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5万件,绝大多数案件通过诉前程序便得到了整改治理从而结案。
最高检副检察长孙谦说,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认真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犯罪活动,积极开展涉消费者权益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工作,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漏洞适时制发检察建议,全方位推进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努力让人民群众买得省心、用得安心、吃得放心。
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4598件8083人,起诉9127件15811人。其中,生产、销售假药案件3981件;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2319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1396件;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1358件。
此外,检察机关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2014年至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连续五年开展“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2018年,经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2829件3255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1217件1461人,有效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问题。
(法制日报记者 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