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09066,.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青年汉学家担当重任,.2019-08-12 09:50:16 ,.204394,.孟庆川、牛宁,.middle

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青年汉学家担当重任

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各项目正在分阶段进行中,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青年汉学家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考察,零距离感知中国,用一颗颗外国心感悟中国70年来的脉动。

中国经过70年的发展,已站起来、富起来并且进入了引人注目的新时代,但中国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的同时,也成为负面舆情的关注点,各种误解和“抹黑”不断。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环节。为此,从2014年起,由中宣部指导、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项目,这是中国首个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的青年汉学家及译者来到中国,深入客观了解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为各国中国学领域的青年人才提供了体验式研究中国的机会,创造了与不同行业的中国杰出学者零距离深度交流观点并开展交流合作的机遇。研修计划迄今已在北京、上海、陕西、河南、重庆、广东、浙江等地共成功举办了18期,培养了103个国家的551位青年汉学家,并且深得他们之心。他们借此加深了对中国的认知,感情也更加浓厚,未来将能更好地发挥沟通所在国与中国的桥梁作用。

为了将这一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和交流项目办成世界名牌,永久品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

进一步强化汉语能力要求,拓宽青年汉学家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通道

目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热,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硬实力增强的自然结果,这也是孕育海外青年汉学家并助其成长的土壤。汉语作为越来越世界化的交流工具,在经济等领域也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学习汉语这种软实力,将来能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硬实力的创造之中,也是很多青年汉学家的初衷。  青年汉学家的身份首先是“汉”,学习汉语,熟练运用汉语,是青年汉学家的初心,也是海外青年成为汉学家的“标签”。目前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活动的海外青年大多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其中很多都曾在中国学习过,但也有一些汉语基础较弱,甚至还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发言。我们既然要培养的是青年汉学家,而不是一般的汉语学习者,在从海外汉语学习者中选拔青年汉学家时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汉语能力的要求,坚持的标准要更高更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未来对中国的认知能与时俱进,与中国的发展同步。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选拔的范围,但一定会提升入选者的质量,只要形成常态,一定会使青年汉学家研修项目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品牌。

过程管理强化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做到“形散神不散”

青年汉学家培养也是一项中国文化精神的“立德树人”工程,但他们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源于不同动机,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并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必须突出中国的主导性,将中国价值观有效融入课程设计、文化活动,自始至终坚持“亲华友华”的统一目标,以“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每一个培养环节。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只要以爱为媒,一定会收获爱。

中国文化世界化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最终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年汉学家是中国通往一个个“共同体”的桥梁,一定要激发出他们自身的民族之爱、中国之爱和世界之爱,以此保证他们的民族情怀,世界胸怀。因此,整个培养过程要体现文化平等意识,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尊重青年汉学家的自主性,尽可能提供多元口味的“菜单”,在课程设置、文化体验形式、导师配置能方面与青年汉学家保持常态化沟通,并可适当进行动态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可在引导青年汉学家更加尊重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得到同等尊重,这对培养青年汉学家的文化平等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文化体验活动“生活化”,融入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

充分结合社会文化资源办好青年汉学家研修活动,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最真实的中国生活语境和社会环境,像盐一样融入中国当代生活的土壤。

文化在民间。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是日用而不自觉。作为一名青年汉学家,需要客观、准确地认识和热爱中国,包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最终能“像中国人一样思考”。为此,可以在比较成熟的社区建立“青年汉学家生活体验基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与中国老百姓一起生活,一样生活,贴近中国的心脏感受中国的心跳。这不但可增强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动性,而且能积极调动他们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积极性,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青年汉学家一生都热爱中国的基础。

能够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海外青年在当代汉学研究领域已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就和社会影响力,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也都比较理解,相对来说更容易客观理性认知中国的历史和当代发展。研修计划犹如聚光成灯,通过搭建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让世界汉学研究的未来栋梁齐聚中国,相互交流、碰撞、合作,这为世界中国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为保证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和角度与时俱进,提供了生动的体验良机。只要不断完善这一交流机制,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当代巨大的发展成就,一定会借力一批批学成回国的青年汉学家的工作,同步为世界所感知,所认知,所理解,他们将像一颗颗星星一样,在世界各地闪烁着中国之光,与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向世界描绘一个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负责任的中国。

(孙宜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孟庆川、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