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09980,.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图案与中国早期天文学,.2015-11-01 06:33:19 ,.3139,.,.middle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图案与中国早期天文学

湖北日报讯 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王准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一件漆箱(E·66)盖面绘有龙虎图案与二十八星宿的名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漆箱出土于墓葬东椁室,靠近主棺。材质为木质髹漆,箱身与箱盖分别用整木剜凿而成,应当是用于盛放衣物的箱子。箱盖面以黑漆为底绘以红彩,中心部位书写一个大大的篆文“斗”字。围绕“斗”字一圈书写有二十八宿古代名称,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圈外两侧,右侧绘青龙图像,左侧绘白虎图像。

曾侯乙漆箱图像是迄今为止我国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称最早的记载。我国古代为了对日、月与五星(水、金、火、木、土等星)的运行进行观测而将绕天一周的28个星座作为观测标志,称之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星)。星宿的名称很早便零星记录于古代文字中。例如殷墟卜辞中有鸟星(七星宿)、大火星(心宿二)的记载,《诗经》、《夏小正》记录有箕、斗、辰、参等星宿。二十八宿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要晚至《周礼》记载的“二十八星”之说。直到秦末《吕氏春秋》才完整记录了二十八宿的所有名称。曾侯乙漆箱的图像,说明在曾侯乙下葬时(公元前433年),二十八宿天文体系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知识,以至被绘制于盛放衣物的箱子上。它将文献明确完整记录的时间点由秦末提前至战国早期。考虑到知识传播需要时间,相应理论体系的形成应该比曾侯乙时代早得多。由于古代印度、埃及的天文学中都有将黄道附近星座分为二十八宿的系统,究竟二十八宿是哪个国家、于何时首先提出便成为一个重要学术问题。竺可桢、夏鼐先生曾分别推断中国的体系应创始于西周初年或公元前7世纪,曾侯乙漆箱图像为他们的观点作了佐证,并且为解决起源地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漆箱图像正中的“斗”字代表北斗天极,画面突出了北斗在传统天文学的重要地位。北斗七星的斗柄围绕北天极的旋转可以指示夜间的早晚、寒暑季节的变化。古代将二十八宿平分为4组,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龙、鸟、虎、玄武(龟蛇)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斗”字与二十八宿圈外两侧绘有龙虎图案,是我国最早关于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的记录。传统文献中关于四象的记载最早是汉代的《淮南子》与《史记》。而考古发现中,四象图案早已有之。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时期墓地出土有蚌塑龙虎图案,龙、虎分居东、西,蚌壳与人骨堆塑的北斗居于中间。但是若论二十八宿与四象直接联系的证据,曾侯乙漆箱图画仍是目前最早的记录。

黑底红绘的曾侯乙漆箱图像不仅让人产生神秘主义的联想,而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的重要证明。对古代文物越是深入了解,我们对古人的智慧越是深感钦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