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荷兰文化 牧羊产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外网12月19日电 据华侨新天地报道,牧羊产业作为荷兰文化的重要组成,如今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举动的发生还要得益于荷兰的牧羊保护组织Gilde van Traditionele Schaapherders。该组织呼吁:诸如Drents Heideschaap, het Groot Heideschaap en de Schoonebeeker steeds这些年代久远的羊群物种正面临着频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维持他们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中心也表示,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荷兰未来该文化维系的一种认可。如今,荷兰的那些传统牧民们正在对牧羊工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有素的对牧民们进行专业的训练。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相关的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各项计划,并通过了一些相关的文件。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在巴黎举行。10月17日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一项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国际公约,也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内法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公约的宗旨如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