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台湾怎么那么多个“泉州”?——你不知道的两岸“同名”
“襄阳路”“武昌街”“成都路”等两岸“同名”在台湾十分常见(资料图)
假如台湾出版一本“乡村花名册”,大陆一定有不少人会被吓到:9个泉州,4个安溪,6个海丰,以及好几个潮州……除了村落,还有“似曾相识”的妈祖庙、清华大学,以及“中山路”、“武昌街”。笔者在台湾时常见到这样的两岸“同名”,总有一种时空错置的恍惚感,回过头来又倍感亲切。
据悉,台湾地区有80%以上的人口祖籍为闽南和粤东地区。这些来自福建、广东的早期移民到台湾后,聚族而居,乡音不改,家乡的神明照样拜,家族相袭的堂号和郡望自然也舍不得换。于是,不少大陆地名被移植到台湾,生根发芽,沿用至今,使海峡两岸出现了许多“同名”村落,以及相似的民间信仰。1949年后,台北等地又以不少大陆省市为城市街道名,两岸“同名”文化开始“农村包围城市”。
隔条海峡 依然同村“哥俩好”
2014年6月,第六届海峡论坛“同名村”一家亲联谊活动在厦门市集美区板桥村举行,两岸“同名村”200多位村里长、宗族长辈齐聚一堂。(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这些年,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渐加深,曾一度失去联系的两岸“同名村”开始了机制化、规模化的联谊活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场合里,不少乡情故事也由此展开。
乡亲互助——2013年的海峡论坛首次开展了同名村活动,台湾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和福建崇武大岞村乡亲们回忆起了往事。1949年后,因为两岸阻隔,近百位回不了大陆的、出海捕渔被抓走当兵的大岞渔民来到基隆窟子底,建立了基隆的大岞村。已繁衍至第四代的大岞村民,时刻心系故乡。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渔业发展急需劳动力,身为大岞村渔民的张细山冒着被台湾当局处罚的风险,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开展惠台海上渔业合作。如今,崇武的大岞村从单一的渔业村建设成一个集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石雕产业为主的新渔村。张细山激动地说:“家乡让我们越看越上劲头,乡亲使我们越走越感亲切。”
隔空祭祖——2014年2月13日,两岸同名村里宫庙——福建惠安青山宫与台北艋舺青山宫,透过现代无线电技术,实现了“隔空”共同祭祀“青山王”。当台北万华区青山里里长黄应时出现在大屏幕时,惠安青山村的村民们热切挥手打招呼。村民黄阿玉兴奋地表示,“太新鲜了,像是一家人在一起拜拜”。
微信传情——去年海峡论坛的同名村活动中,最吸睛的当属“两岸一家亲”微信互动项目。通过大陆和台湾都已十分便利的微信,两岸民间交流又多了一个新平台。启动微信平台的特邀嘉宾,来自台湾彰化县的蒋敏全此行带来了自己23岁的儿子。专门研究文史的他表示,这次要带儿子到祖地寻根,还将发表关于同名村主题的论文,彻底地把自己的“根”弄明白。
神明对岸有分身
不少去过台湾的小伙伴,都被那“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寺”的寺庙文化惊呆了。人有祖籍故乡,神明也不例外。台湾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户口本”上同样印着“祖籍福建”呢。
过去闽南各地人移居台湾后,会把祖籍地所信仰的民间神明也奉入台湾,盖起分庙,作为团结本市县移民的乡土保护神,历代虔诚奉祀,最终形成了台湾与大陆众多的神缘关系。据调查,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三大主要神明,其祖庙均在福建。
莆田湄洲岛妈祖庙(资料图)
台湾妈祖环岛出巡(资料图)
妈祖——这位福建沿海的世界级航海保护神,相传是宋时莆田湄洲湾畔的一位渔家女,因乐于行善济世,死后被当地人奉为专职海上救难的妈祖娘娘。后来妈祖随着闽南人移居而奉入台湾,逐渐发展成为福建各籍移民共同奉祀的、战胜波涛风险的首选保护神。而台湾近千座妈祖分庙都敬奉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为祖庙。
福建漳州白礁慈济宫(资料图)
嘉义保福宮保生大帝(资料图)
保生大帝——民间信仰中,信徒之数仅次于妈祖的,就是保生大帝。祖籍为福建泉州同安县的保生大帝,生前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深受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祖庙就是现在的福建漳州白礁慈济宫。泉州移民将其奉入台湾后,目前台湾保生大帝分庙达400多座。
泉州安溪清水岩蓬莱祖殿(资料图)
淡水清水岩祖师庙(资料图)
清水祖师——相传清水祖师是宋时福建永春的一位出家人,当时安溪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从此便被尊称为“清水祖师”,在安溪医救世、修桥铺路,圆寂后又获历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 。安溪移民迁台后,将清水祖师奉入台湾,据说“只要是安溪人的聚落,就有清水祖师庙”。有关资料显示,台湾现有清水祖师分庙200多座,而其祖庙就是泉州安溪清水岩蓬莱祖殿。
台湾也有一帮“清华哥哥”
新竹清华大学校内还有北京清华二校门复制品(左图),校训也未曾改变(右图)
你没有看错,大陆的名校之首清华大学,在台湾也有一个,而且绝不是山寨版。两岸清华同源同宗,前身就是1909年以庚子赔款为基金成立於北京清华园的游美学务处,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这所中国著名的大学几经更迭,国民党退守台湾后,1956年在台湾新竹重建清华大学。
两岸的清华大学并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断了联系,它们不仅拥有一样的校训、校歌、建筑风格,新竹清华大学内,还有北京清华二校门的等比例缩小复制品。而两所学校近年来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在海外更是“合用”一个校友会。
这是台湾交通大学校园内的雕塑景观“饮水思源”(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无独有偶,就在新竹的清华大学隔壁,也是一个大陆“同名”——交通大学。台湾的交通大学前身是光绪22年建立的南洋公学。1921年,国民党当局将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及北平邮政学校分设为交通大学的分校,也就是后来的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1958年,交通大学在新竹复校。
“国之不可无史也,犹家之不可忘祖,唯校亦然。”台湾交通大学的校史中如是写道。
(文/邱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