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国纽约百年中餐老店 穿越华埠的前世今生
100多年前,在纽约华埠宰也街(Doyer Street)2号,一家名叫Chinese Tuxedo的中餐馆闻名全市。近日,一家名叫“探花楼”的新式中餐馆(Contemporary Chinese)在原址附近开张,重现昔日辉煌。
如今,我们就带你穿越古今,一探这家百年传奇老店的前世今生,还有它背后的故事。
百年传奇
1897年,一家名为Chinese Tuxedo的高档中餐厅出现在宰也街和包厘街的交口,成为上世纪初纽约华埠最著名的几家中餐馆之一。在华埠的一些著名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出Chinese Tuxedo当年的身影。
餐馆二楼有中国传统的楼台,外部雕梁画栋,可以眺望街景。
餐馆内部摆放古色古香的家具和屏风,营造出独特的东方风情,是当时纽约上层人士的就餐之处。
Chinese Tuxedo出现后,多家高档中餐馆也在附近接连开张,互相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带动了华埠餐馆业蓬勃发展。
辉煌重现
100多年后的今天,华人企业家林学舜(Jeff Lam)和他的搭档Eddy Buckingham,在Chinese Tuxedo原址的斜对面,宰也街5号,开设了一家高档新式中餐馆。
林学舜和Eddy Buckingham
探花楼大门外
林学舜祖籍福建,Eddy Buckingham是出生在新加坡的高档餐馆业者。因为对中餐的狂热,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开一家高档中餐馆。
林学舜
探花楼合伙人
我很多北京、上海、杭州的朋友打电话说,他们每次来纽约都觉得,纽约怎么回事,没有一个环境好的中餐厅可以去。华埠是一个这么好的地方,有这么好的历史,而且中国菜又这么好,不能只是像以前新移民一样,很仓促地吃一顿饭,吃饱就走,所以我就想,一定要在这里开一个很好的餐厅。
探花楼的醒目招牌
林学舜
探花楼合伙人
我和我的搭档在找地方的时候,突然间就感觉到“探花楼”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而且这家餐馆曾经将中国菜呈现到纽约的上流社会之中,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也开一家环境非常好的中餐馆,给中国人、美国人、还有全世界的游客,感受一下我们的就餐环境是什么样,我们中餐是什么样!
当初选中这个店址,林学舜和Eddy也是看中了其中蕴含的百年华人历史文化。
探花楼的原址当年是一座剧院。
因此,在进行店内设计的时候,他们尽可能保留了最原始的结构和材料,斑驳却富有年代感的墙面,幽深却隐藏着故事的楼道,木质横梁改装而来的推窗、酒柜、吧台和长凳,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高档中餐馆,还是一座诉说着华埠历史的博物馆。
探花楼的内部装饰
曲折开业
其实,从2015年初租下店面,到今天正式开业,探花楼经历了一年半的筹备,实非一帆风顺。当时,宰也街5号还是一栋写字楼,里面分租的商铺有服装店、酒庄、移民服务中心、牙医诊所等等。因为突然被要求搬迁,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弹。
去年初,宰也街5号的商铺和写字楼内景象。
不仅如此,由于店址附近已经有多家酒吧经营,居民担心影响该区域的治安和环境,所以探花楼在申请烈酒牌(Full Liquor License)时,一度遭到了第三社区委员会的反对,耗时1年多,才退而求其次申请到淡酒牌(Temporary Beer & Wine Permit),要经过1年半的考察,才能进而升级为烈酒牌。
探花楼目前持有的酒牌
探花楼目前店内卖的酒
从探花楼店里望出去的华埠风景
陈家龄
第三社区委员会委员
这条街上已经有两家酒吧了,平时一到半夜,就有很多醉汉在酒吧门外大声谈笑、醉酒闹事。所以探花楼在申请烈酒牌的时候,我们担心再多一家酒吧,情况会愈演愈烈,所以坚决反对。之后他们申请淡酒牌,我们才在经过激烈讨论之后通过了他们的申请。
店内的牌匾
探花楼内部
在申请酒牌的同时,林学舜和Eddy还在装修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因为想要尽量保持剧院的原貌,他们的装修方案是一改再改、反复斟酌,耗时长达10个月之久。
“另类”厨师
对于一家餐馆来说吗,除了服务、环境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菜品的质量。不得不说,我在试吃之前,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林学舜和Eddy告诉我,他们的厨师长是一名从未去过中国,且来自澳大利亚的苏格兰人Paul Donnelly。
探花楼主厨Paul Donnelly
Paul说,他最开始学习的是法餐,近几年才开始潜心钻研中餐,但刚刚踏进中餐的世界,他就意识到,相比于食材和料理方式简单的法餐,他更倾心于博大精深的中餐料理。
Paul Donnelly
探花楼主厨
我一开始学的是法国菜,但是我非常讨厌,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因为传统的法餐就是把食材变成不同的形状。真正的转折点是当我从英国搬到澳大利亚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亚洲美食,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我开始学习日料、中餐料理和东南亚料理。然后雪球越滚越大,之后很幸运地跟着两位在澳大利亚非常出名的中餐厨师学习。
主厨Paul在工作中
有了法餐的基础和对亚洲各地美食的了解,以及专业的中餐馆学厨经历,Paul对中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运用传统的中餐食材、现代的烹饪技术,并在中餐里融合了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美食特色,再加上精美的摆盘,可以说出自他手中的料理,都是色香味俱全,还创意无限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动。
美国中文网记者王依依在探花楼试吃会尝试了各种菜品。
在食材的选择上,Paul也十分严苛,必须保障新鲜的品质。他还一定坚持在华埠的蔬果市场进货,他说,虽然自己来纽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听不少人提起华埠生鲜蔬果物美价廉,他自己也走街串巷,考察了多家蔬果市场。他认为,探花楼既然生在华埠,就应长在华埠,商家之间互相扶持,营造一个健康的小商业生态。
Paul准备的部分食材和调料
重振华埠
如今探花楼开张已逾一周,周间的预订率达到每晚100多桌,周末更是生意火爆。让林学舜和Eddy乐见的是,前来就餐的顾客不仅有社区的老面孔,还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探花楼窗外
9·11之后,华埠的经济从未真正走出泥沼,年轻的华裔移民也因为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而鲜少踏足以实惠著称的华埠中餐馆。林学舜希望通过这样一家餐馆,让年轻的血液回流,重现华埠高端中餐饮的辉煌。
今日华埠
林学舜
探花楼合伙人
自从9·11之后,经济很不好。我的小孩都很想带着自己的朋友来华埠,真正看到中国的饮食文化,看到很好的就餐环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新的饮食概念带到这里来,未来肯定能在这里创造一个新的奇迹,我们饮食的文化真的可以征服全世界。(美国中文网 王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