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煌:文化复兴包含三方面发展
海外网11月16日电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台湾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11月13日在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上致辞。他表示,两岸交流中,由于缺乏接触,台湾对大陆的印象存在刻板印象。他将文化复兴理解为是文化发展,认为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网络结合,有助于增加两岸理解。
2008年以后,两岸出现大交流、大发展和大沟通。然而面对全面铺开的两岸交流,大陆的热情与台湾的反应不成正比,大陆希望加速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台湾则有所保留。
大陆付出的成本和效力之间有落差,这让从事两岸交流的人有无力感。而且两岸交流出现了新的现象,就是经过7年的努力,台湾人民对大陆人民的好感度都大幅下降,这让我们对落差更加失望。
2008年以来,我们反思导致这种误差的是理论错误,还是两岸有其特殊性。在我看来,主要是在分析问题时没有注意到进行两岸交流的人的身份。
两岸交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陆去台湾交流的是学术精英,主要进行专业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择优的文化交流。第二阶段,大陆赴台考察。第三阶段,是大陆客赴台观光。
三个阶段从文化交流变成交流文化,这样的三阶段带给台湾人的印象不同。刚开始精英间的交流是择优交流,然后慢慢普世化。由于人们了解一个人时首先是看对方的形象,台湾人看到大陆人的言谈举止,生活表现,他们会在内心做出选择,会觉得与大陆人不是同一国的人,这就是台湾人民对大陆的印象不好的原因。
杨开煌提醒大家注意,随着时间过去,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也在慢慢改变。他举例说,过去大陆嫁去台湾的妇女被叫做“大陆妹”,这种歧视非常明显。现在这批人开始融入社会,展现自我,被改称为“陆配”。此外,陆生的积极对相对较散漫的台湾学生是一种刺激。所以台湾人对陆生和陆配的印象是在慢慢改变的。
他强调,文化交流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文化的交流,另一个是交流的文化。文化交流要注重效果,而政策次之。
杨开煌提到,两岸交流是属于族群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海峡两岸的学者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Gordon Willard Allport的《偏见的本质》中提出的族群接触假说。他认为族群之间的偏见,是由于某一群体对另一族群体缺乏充足资讯,或存在错误资讯而产生的,因此,只要族群之间增加接触,获得新资讯,可能修正原来的偏见。
杨开煌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拯救两岸刻板印象的方式吗?
他首先阐释了论坛主题“文化复兴”。他说,文化复兴源自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西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有三:一是,那时西方人性被扭曲,甚至人直接受到教会的剥削。二是,新型资本家兴起,他们需要新的论述,以帮助他们成为社会上的有话语权的阶级。三是,十字军东征,带回了古罗马、古希腊的典籍。
他进一步解释,文艺复兴的开展源自于社会的需要。再加上接下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们通过400年的革命,用科学改变自己、改变社会,转变历史进程。
杨开煌再次强调,社会运动不是由政权主导,而是由社会和精英的力量推动的。所以文化复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发展。
在杨开煌看来,发展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文化的连接,指文化发展在既有基础上与未来的文化连接起来,就是网络文化。文化需要在未来的网络世界安身立命,从而改变新的年轻人。连接是指途径,网络如果可以和中华文化联结,又会有源源不绝的社会力量和精英力量,从而与时俱进,拥有新的生命力。
他认为,网络文化主要是共享的文化,小农经济也属于共享文化,中国的“天下”也是共享,要思考如何把中国拥有的农业社会的气度和观念在网络世界中共享。
二是,感性面对文化。中国人讲慈感文化,西方人讲罪感文化。其实,网络文化包含许多感性的东西。
三是,包容文化。中国人非常包容,比如不在意家庭有多种信仰。文化发展要构建新的对话基础,让不同的文化性能够互相沟通。
杨开煌建议,两岸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对话,建立起华人的网络,让人们能够把所见所闻迅速传达给周围的人,互相了解,起到改变的作用。
他说,两岸要用行动对话,彼此理解。文化复兴可以看成是两岸之间的对话和创新的连接。任何创新都不是对过去的躲避,创新要能接续过去,从微调整、微创新变成最终的创新。
杨开煌最后指出,年轻人很难用历史情怀加以笼络,但可以用未来的角度让两岸青年拥抱。(中评社报道组成员:徐梦溪 林艳 王永雪 王秀中 赵宇鹏 杜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