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放弃陆基洲际导弹?美刊:威慑中俄最佳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0月5日发表题为《放弃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将铸成大错》的文章,作者为汤姆·尼科尔斯和达纳·施特鲁克曼,编译如下:
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近日在《纽约时报》撰文称,现在应该把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从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指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潜射核武器)中剔除。我们赞同佩里所说的应该抛弃冷战核思维的观点,但我们并不认为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应该被取消——至少现在不能取消。
佩里的观点立足于资金和战略这两个方面。他指出,升级三大核力量(包括研发新型战略轰炸机和新型弹道导弹潜艇)将使美国在未来25年的相关支出达到亿万美元的级别。这笔开销实在大得离谱。
佩里的主要观点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部队有可能破坏稳定:
“假如我们的传感器认定敌方导弹正朝美国飞来,美国总统就必须考虑是否赶在敌方导弹摧毁我方洲际弹道导弹之前,把我们的导弹发射出去。导弹一旦发射就无法回收。总统只有不到30分钟时间做出可怕的决定。”
要求放弃洲际弹道导弹的人提出了几点看法。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佩里所说的这一点:要警惕错误和故障的发生。他们认为,如果发现有人攻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部队,美国领导人将毫无选择,只能还以颜色,以免白白失去美国的导弹。
然而,这是在以过时的冷战战略为出发点,树立虚假的敌人。冷战时期,洲际弹道导弹遭到攻击就意味着必须赶紧发射,因为在三大核力量中,只有洲际弹道导弹速度够快,精度够准,能够摧毁敌方战略部队及其他重要目标,而且可以至少留下一些停火的希望,避免战争进入摧毁城市的阶段。否则,冷战时代的总统将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升级战事,动用不够精确的核武器毁灭敌方城市,并由此承受敌方的毁灭性打击。
佩里有一个观点说得很对:时至今日,战略轰炸机与潜艇部队的打击精度足以和陆基导弹抗衡。但这只是说,假如美国“熬过了”敌方对我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那么在敌方穷尽自身洲际弹道导弹之后,美国的潜艇与轰炸机将有能力执行剩下的任何任务。事实上,洲际弹道导弹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能够在经历核打击之后派上什么用场,而在于敌方将不得不在发动打击之前将其考虑在内。
我们认为佩里弱化了一支驻扎在美国本土的核部队所具有的威慑效果。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地点恰恰是防范俄中两国核冒险行为的最佳保护措施,因为这样的部署地点意味着只要你想消除美国的核威慑力,就必须对美国本土发动直接打击。这样的话就不存在对美国进行“有限”核打击的可能性。
我们非常支持佩里弱化核武器在美国国防中的作用,尤其支持他将谨慎的财政方针与清晰的战略方针结合起来。至少在未来20年里,规模更小但依然高效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部队还将作出重要贡献。
资料图:在迈诺特空军基地,美军士兵正查看“民兵”-3导弹。(美联社)
泰坦重生!探秘美军洲际导弹发射井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图森市附近的泰坦导弹博物馆(Titan Missile Museum)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游客获准进入的泰坦导弹井。图为博物馆入口标牌。
博物馆的地上设施部分十分不起眼,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英文标示为泰坦导弹博物馆 教育研究中心),但其所在位置距离墨西哥边境约60千米,周围都是荒漠,是建设导弹发射井的理想位置(小图为博物馆的卫星照片,红框标出的就是图中的蓝色建筑)。
图为导弹发射井的地上部分,还能看到一旁有警告用的高音喇叭。
地面上还能看到当时巡逻队使用的老式吉普。
从半开的发射井向下可以看到 泰坦 导弹的头部。
泰坦导弹博物馆所在的发射井原先隶属于美国空军第390导弹中队管辖,图为该中队标志。
图为博物馆内关于“超量摧毁”(Overkill)概念的示意图,意为向对方发射大量核武器,确保对方的核反击力量能够被完全摧毁,泰坦II导弹的最大射程为1万千米。
泰坦导弹博物馆的内部构造图。
发射井盖关闭后的泰坦导弹全貌。
从观察窗看泰坦导弹的燃料加注口,还能看到两个身穿防护服的人体模型还原当时的场景。
导弹发射井维护入口,能看到门上 时刻要保持两人执勤状态 的标语。
由于泰坦II是美国最后一种采用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其使用的肼类化合物+N2O4液体燃料含有剧毒,在进行加注作业时,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
从发射井上层看泰坦导弹头部。
从发射井底部向上拍摄的泰坦II 洲际导弹。
导弹上还能看到美国空军的标志。
发射井地下设施的通道,采用了抗核打击的拱形加固结构。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台特写。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室。
图为导弹发射控制面板特写,可见 目标2(Target2)和 准备发射(Ready to Launch)的显示灯仍处于高亮状态,颇有准备发射导弹的氛围。
图中导弹控制室内的红色保险箱内装有导弹发射密码,发射导弹前输入验证密码是必要步骤之一。
图为当年发射井控制室仍在服役时的场面。
为了保证在遭到敌方核打击后井下人员仍能幸存,各个区域间均采用了重型防爆隔离门。
井下值班人员的休息卧铺,可见条件十分简陋。
展开的导弹维护平台。
图为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泰坦II洲际导弹的图片,如果能从博物馆发射导弹(这个点子好邪恶啊,O(∩_∩)O哈哈~),也会看到同样的场面(小图为泰坦II使用的Mk6再入器,内含有一枚W-53核弹头,当量为900万吨级TNT)。
美军死士拟身背核弹阻击苏联装甲集群
提起手提箱核弹,很多人都曾听说过,但很少有人知道美军曾于20世纪60年代部署过单兵背包式核弹,用于抵消华约集团的“装甲洪流”优势,只是要以牺牲使用者为代价。图中这个不起眼的金属容器就是美陆军研发的名为SADM(特种原子爆破炸药)的背包式核弹。
根据美军作战想定,一旦华约军队入侵西欧,美军特种空降爆破小队就会在敌后秘密部署SADM,破坏基础设施和装备。此外,美军还准备在华约国家纵深地区使用SADM,摧毁敌军机场、仓库、防空通讯枢纽以及关键的交通节点。本图展示了美陆军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使用SADM微型战术核武器破坏苏军电厂、交通枢纽等要害目标阻滞华约集团推进的设想。
图为1958年,美陆军试爆XW-54微型战术核弹,当量相当于6000吨TNT。XW-54是SADM背包核弹的核心部分,但后来美军在Mk-54(列装型)上采用了TNT爆炸当量调节装置,爆破兵可根据作战需要,在10吨至1000吨TNT之间灵活调节。
图为陈列在博物馆中的SADM背包式核弹的H-912专用便携式容器实物(左),和容器内部的核弹装具(右、已卸除核弹头)。
图为外国军事爱好者还原的SADM背包核弹以及特种容器模型,银色弹头就是由铝和玻璃纤维制的特别容器,长46厘米,内装微型核弹头,底端装有控制面板,为防止被滥用,控制面板被带有密码锁的盖板罩住;锁上涂有夜光剂,便于夜间输入密码。
美军士兵演示如何将SADM背包式核弹装入便携式容器动图。
另一张展示SADM核弹尺寸的图,尺寸之小可直接放置在椅子上,SADM的系统全重为23千克。
图为外国军事爱好者还原的背负SADM背包式核弹的特战队员形象。尽管SADM设有2个机械定时器(设置时间越长越不精确),但除非依靠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撤离,通常执行这类任务就是“单程票”,与自杀攻击并无区别。
图为20世纪60年代录制的美军士兵背负SADM背包式核弹视频截图。
图为当时拍摄的空降兵专用SADM背包核弹容器。按美军设定的作战情景,背负SADM核弹的特战队员通常会以运输机空投的方式进入战区,空投高度不能超过61米。这种绝密的奇葩核武器直到1989年才全部退役,最终未能投入实战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大幸事。
除SADM外,美军在冷战时期还研发过其他小型战术核武,图中展示了两种冷战时期的美军小型战术核武器,MADM(中型原子爆破弹药)和SADM(特种原子爆破弹药),其中MADM的威力更大,主要用作核地雷使用。
图为美军科学家正在检查MADM小型核弹,该型核弹全重181千克,也采用W45核弹头,爆炸当量也采用可调式,但最高当量可达1.5万吨TNT。据美军解密资料显示,MADM核弹的生产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冷战(1965年至1986年),但具体数量不明。
图为美军后来公开的MADM核弹分解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包装容器、W45核弹头、密码(解码)系统和点火单元。
核怪兽对决!美苏冷战曾研发原子大炮
冷战期间,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队尚未列装能够搭载战术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的日子里(20世纪50-60年代),双方都曾研发和列装过一种被称为核火炮(又称“原子火炮”)的“鬼畜武器”,本期就此为您解读。图为美军M65“原子安妮”核火炮模型封绘。
图为美军M65“原子安妮”核火炮试射核炮弹动图。
核火炮的历史可追溯到二战结束不久的1949年,当时冷战刚刚拉开帷幕,为对抗苏联的“红色装甲洪流”,美军急需一种能在前线投射战术核弹的远程武器,由于当时的导弹和核武小型化水平未达到理想水平,美军将注意力集中到重型火炮上。研发新火炮的重担落到了前纳粹德国火炮工程师罗伯特·施瓦茨(曾在二战中研发了著名的K5列车炮)身上,他不负众望,很快于20世纪50年代初推出了采用46倍径280毫米主炮的M65核大炮。
由于M65形似K5列车炮的放大版本,美军将其称为“原子安妮”(绰号来源于二战期间美军对K5的绰号”安奇奥安妮“)。M65火炮全长26米,宽4.9米,高3.7米,全重83吨,可发射1.5万吨TNT当量的W9核炮弹,其最大射程约30千米,需要7名炮手维护,射击准备时间15分钟。图为普通野战炮与M65核火炮尺寸对比图,颇有“蚂蚁见巨兽”的节奏。
M65核火炮身管长,后坐力巨大,在发射前需预设阵地。其拖车采用前后各一式的双牵引车型,不需要转向既可前进后退;拖车上装有液压千斤顶,可将炮从拖车上卸下。图为1953年1月阅兵式上,正在转向的M65核火炮(行军状态),可见该炮由于尺寸巨大,拖车转向十分吃力。
图为M65核火炮正面特写,可见其巨大的炮口。
在正式列装M65后,美军很快于1953年在德国莱茵河地区部署了一个战术核火炮营,下辖3个连,每连编配2门M65核火炮、4辆牵引车和8辆运送核炮弹和人员的卡车。但这种核火炮的核安全系数不高,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M65配备的核炮弹的放射线屏蔽技术较差,炮手经常受到核辐射的威胁。 图为1954年,驻西德美军在演练如何利用驳船将M65核火炮横渡莱茵河。
图为美军演练野外部署M65核火炮资料图。
图为冷战期间,驻西德美军正在为M65核火炮吊装核炮弹。
图为1953年5月25日,美军在内华达州试验场进行M65“原子安妮”核火炮试射W9核炮弹(重272公斤)资料图,试射射程达到32千米,核炮弹当量为1.5万吨TNT,据称威力相当于4000发155毫米榴弹炮弹,这是美军在冷战期间进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一次核炮弹打靶试验。
图为1955年,驻西德美军正在试射M65核火炮,发射的是常规炮弹。
图为M65核火炮开火瞬间。
图为1961年,正在演练野战部署的M65核火炮部队。
截至1963年退役前,美军共列装了20多门M65。后来随着更小型的核炮弹(可供203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发射)问世,笨重的M65核火炮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图为今天存放在美国阿伯丁博物馆的“原子安妮”核火炮。
出于反制美军于1953年在西德部署M65核火炮的需要,苏联陆军于1956年正式列装了更为丧病的2A3型406毫米自行核火炮。这种“怪物级”巨炮由著名的基洛夫兵工厂建造,首次于1957年的红场阅兵式上公开亮相,全重64吨,乘员8名,最大射程25.6千米,射速每5分钟一发,共建造了4门。
图为准备参加红场阅兵的2A3自行核火炮,通过周围的人和景物对比,可感受到这种巨炮的恐怖尺寸。
由于斯大林去世后,新上台的赫鲁晓夫更偏好导弹武器,2A3的服役时间比美军同行短很多,仅服役了4年后就于1960年退出现役。和美军的“原子安妮”一样,人们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2A3那巨大的身影, 回忆那段疯狂的年代。图为今日陈列在博物馆中的2A3自行核火炮。
图为美国核战博物馆里的B-36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安妮”核火炮的陈列模型,两种武器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空基和陆基核威慑力量。
对于游戏设计师来说,肯定不能放过这么有槽点的超级武器,于是我们可以在著名即时战略游戏《命令与征服:将军》系列中再次见到核火炮的身影。和现实原型一样,这种核火炮在游戏中的移动速度也十分缓慢,但其比原型恐怖的地方在于可以任意切换核炮弹或中子炮弹,仅需1炮就可让敌军的坦克部队报废,然后玩家可派遣步兵将这些坦克变为己用。
图为游戏中的核大炮轰炸效果。
图为1961年,正在演练野战部署的M65核火炮部队。
图为游戏中的核大炮3D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