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90809,.港媒:故宫大高玄殿“宝匣归安” 匣内何物成谜,.2016-11-11 07:29:37 ,.204250,.李鹏宇,.middle

港媒:故宫大高玄殿“宝匣归安” 匣内何物成谜

参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 港媒称,坐落于北京故宫神武门外的大高玄殿,去年四月展开修缮工程,当时将趋利避害的镇院之物“宝匣”从大高玄殿正殿移走。故宫博物院前日举行归安仪式,将“宝匣”原封归位。

据香港《东方日报》11月10日报道,故宫院长单霁翔表示,大高玄殿的研究性修缮已有阶段性成果,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将于年底完工。

大高玄殿在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屋顶最高处的正嵴嵴筒内发现宝匣,工作人员将其暂时拆卸。按照传统,工作人员在工程完成后,便会重新安放宝匣到大殿正嵴的嵴筒中,以完成“正嵴合龙”,将宝匣归位。

该宝匣包裹着一个合金盒子,这盒子连X光都无法穿透,因晃动时里面有响声,相信内藏东西,基于文物保护要求及坚持传统,故宫至今未曾打开,匣内何物成谜。专家指以往同类宝匣会存放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

大高玄殿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本次修缮工程于去年四月动工,至今年底第一期工程将完工。

故宫发布大高玄殿修缮成果 暂不回应“侵权”事件

(原标题:故宫发布大高玄殿修缮成果;暂不回应《画谱》“侵权”事件)

单霁翔在大殿前讲话。

2016年11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的归安仪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故宫大高玄殿举行正殿宝匣归安仪式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历史上,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后于2010年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和修缮保护工作。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于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至2016年年底将会完工。

故宫方面介绍:“大高玄殿建筑群中大多数殿座仍然保留有明代始建时期的木构与形制,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是紫禁城内明代官式建筑的又一重要范例。”

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说:“此次修缮工作承担着给故宫博物院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投石问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任务。”

11月8日下午在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故宫方面介绍,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根据既往经验及研究发现,一般宝匣内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

建筑考古研究方法首次应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

单霁翔院长介绍到,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使保护修缮工作更加细致、缜密。将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对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叠压打破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提取,以获取其不同时期营建、修缮所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做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故宫团队亦首次联合故宫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第一次走上屋顶布置探沟、进行 考古勘探 。在建筑考古中发现的各类重要遗物,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编号、记录、绘图与保存;对各种建筑材料,同样进行了考古学分类与详细的信息记录。”单霁翔说。

“不仅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详细测绘、信息记录,故宫团队对于易被频繁修缮的木基层、灰泥等部位以及瓦件、砖瓦铭、大木记号等也做了细致的历史信息记录,以便最大化、最真实地全面记录信息。”单霁翔说。

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的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

正在修缮的大殿内景

单霁翔谈将在北京北部建新的博物院

10月23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中透露,故宫目前每年展出藏品只占文物藏品的0.5%,将在北京北部新建一个博物院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和游客见面。新院距离故宫25公里,南面圆明园,一期工程12.5万平米。

11月8日的发布会后,澎湃新闻记者向单霁翔求证此说,单霁翔说:“是的,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展出的展品只有0.5%,但是一般事业性的博物馆的藏品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都能作为展品展示。故宫资源太多,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空间去展示。”

关于建馆时间,单霁翔说:“明年争取能够开工,现在正在拆迁。”

单霁翔回应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北京故宫“侵权”事件

台湾《联合报》11月3日报道称,北京故宫去年出版《故宫画谱》,但一些图文件来源是扫描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等出版品。此案去年披露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正仪2日表示,将尽快到北京法院向北京故宫提起诉讼,“若成行,将是两岸故宫首次对簿公堂。”

台湾有媒体报道称,去年10月民进党“立委”何欣纯谈到,这套由北京故宫出版的《故宫画谱》全套共58册,折合新台币约2.5万元,几乎每本都用2至15张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档。除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外,还有著名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及北宋画家郭熙的《早春图》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处理方式是先函请北京故宫补办图像授权,但多次接洽后,北京故宫一直没有响应。”《旺报》此前称,两岸故宫发生争议后,台湾各书局的网络仍可以见到这套书的踪迹。

11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向单霁翔求证此事时,他表示先不回应此事,以后可能会开发布会。

台北故宫声称北京故宫侵权

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北京故宫出版《故宫画谱》,当中收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早春图》但未经授权,台北故宫2日在给“立院教委会”的报告中指出,决议向北京故宫提诉讼。

台北故宫博物院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业务报告,报告当中针对台北故宫授权与加值运用争议处理提出说明。

去年10月,民进党“立委”何欣纯质询时提到,北京故宫出版《故宫画谱》,当中的《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早春图》图档是北京故宫自行扫描台北故宫的出版品,当时台北故宫的处理方式先函请北京故宫补办图像授权,但多次电洽北京故宫询问却迟无回应。

在 律师建议下,台北故宫文创行销处委托“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循《海峡两岸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之协处机制办理,“智财局”与中国国家版权局 讨论后,中国国家版权局表示,书画文物照片的原创性非该局认定事项,建议台北故宫提起诉讼确认著作权存在,也建议台北故宫可与北京故宫建立沟通机制,以解 决争议。

台北故宫也在报告中指出,10月6日决议向北京故宫提起诉讼,目前已经完成委托诉讼程序,有待诉讼文件准备完成后,将尽速至北京法院提起诉讼。

外媒关注故宫用VR重现考古发掘 游客:简直太真实了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外媒称,10岁的张颖头带黑色的超大虚拟现实(VR)眼镜兴奋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从没想到一个展览会如此好玩。”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31日报道,张颖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一个新展览,再现了中国东南部小城景德镇的一处考古遗址。这一VR作品来自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的工作人员在景德镇御窑遗址拍摄的2500多张高清照片,御窑是为统治者烧制瓷器的地方。

故宫的数字媒体专家张宇晨(音)对观众说:“VR模型极为庞大。我们为它感到骄傲。”

这一名为“故宫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与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的展览是10月25日开幕的,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2月26日。

报道称,这次展览展示的是从1350年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明清两朝帝王为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瓷器制品,比如瓷罐、瓷盘、瓷杯及瓷器艺术作品。王室严格控制瓷器的材料、设计和制造,并禁止外人持有。

故宫博物院展示了一些来自景德镇的古老陶器。展览还有一部分是虚拟展示。戴上特制的黑色眼镜后,游客可以在1.4万平方英尺的景德镇遗址的虚拟世界里漫步,“看到”各种废墟,与此同时一个音频导览在介绍遗址的情况。故宫的工作人员警告游客,不得离开这一40平方英尺的虚拟互动区域,要遵守蓝色警示灯的提示,否则会撞到墙上。

一位名叫阮佳琪(音)的学生伸手捡起一片破碎的虚拟陶片,但是,其实什么也没有,旁观者发出了咯咯的笑声。一位来自四川的中年司机参观到一半就摘下了眼镜,说他感到头晕。他说:“太可怕了。这简直太真实了。”

报道称,这已不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增强其展览的趣味性。去年,故宫在一个舒适的剧院里开启了紫禁城VR之旅。7月,故宫博物院宣布,它将在数字项目上与互联网巨头腾讯进行长期合作。(编译/许燕红)

这是在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广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责任编辑:李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