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证据显示恐龙可能演化成鸟
参考消息网12月24日报道西媒称,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泥潭龙在成年后就会失去牙齿,而食性也很可能从杂食性或食肉性转变为食草性。这一奇特现象或将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口鼻部分如何演变成鸟喙。这项研究是由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共同展开的。
据埃菲社12月22日报道,美国《当代生物学》12月22日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专家对10多具在中国东南部发现的泥潭龙化石进行了分析比对。这些泥潭龙属于兽脚亚目,生活在1.6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比鸟类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专家在这组化石的基础上重现了泥潭龙的演化过程。这些化石属于年龄在1岁至10岁之间的泥潭龙个体。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泥潭龙在幼年期一直有牙齿,但随着生长就会逐渐失去牙齿。
这一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在于,幼年泥潭龙长有牙齿的颌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没有牙齿的鸟喙。因此泥潭龙成为第一种已知的患有个体发育无牙症的爬行动物。所谓个体发育无牙症就是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失去牙齿。
研究人员认为,幼年泥潭龙很可能是杂食动物,而成年后长有鸟喙的泥潭龙很可能改变了饮食结构,变成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报道称,泥潭龙最初被世人所知是在2001年,当时出土了一具幼年泥潭龙化石。成年泥潭龙化石陆续出土后,专家曾推测这些化石属于两种恐龙,因为一种有牙齿而一种没有牙齿。
研究人员在泥潭龙身上发现了78种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其中最令人感到意外的就是失去牙齿。专家认为这对解释鸟喙如何形成的问题将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指出,失去牙齿在现在的动物中并不常见。有些鱼类和鸭嘴兽等两栖类动物可能会在生长过程中失去牙齿。
报道称,此项研究表明,有些恐龙的消化系统会随着生长发生变化,而饮食习惯会随之改变。(编译/刘丽菲)
英媒: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羽毛化石
科学家们在来自缅甸的琥珀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浑身长毛的恐龙尾化石。(图片来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参考消息网12月10日报道英媒称,科学家们在来自缅甸的琥珀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浑身长毛的恐龙尾化石。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9日刊登题为《琥珀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恐龙尾化石》的报道称,这个独一无二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把肉还原至这些已灭绝生物的骨头上,并为曾经控制地球超过1.6亿年的生物群体研究打开一扇新窗口。
据对这些恐龙尾化石样本的检查显示,这个恐龙尾巴上面呈栗色,下面是白色。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上。
加拿大皇家萨斯喀彻温省博物馆瑞安·麦凯勒(Ryan McKellar)博士是该研究作者之一。他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恐龙材料被保存在琥珀中"。
该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讲师邢立达博士在缅甸密支那的一个琥珀市场发现了这个令人惊奇的化石。
这个9900万年的琥珀已被抛光成饰品,并被送往珠宝台展销。然而,仔细检查,才发现它是一只带羽毛恐龙的尾巴,只有麻雀的大小。
邢立达博士通过跟踪原本挖出标本的琥珀矿工来确定它来自哪里。
麦凯勒博士表示,对尾巴的解剖结构研究显示,它确实属于一只羽毛恐龙,而不是一只古老的鸟。
他表示,有迹象表明,当这个恐龙被并入树脂,最终形成了琥珀时,恐龙仍然含有液体。这表明它活着的时候,甚至可能被困在粘性物质里。
布里斯托大学的合作作者麦克·本顿教授说:"看到恐龙尾巴的所有细节,包括骨骼、肉、皮肤和羽毛,这一切令人惊讶。想象一下,这个小家伙当时如何把尾巴困在树脂里,然后死了,因为他无法挣脱。”
对暴露在琥珀表面尾巴的化学性质检测显示了亚铁的痕迹,一个曾经在样本中的血液遗物。
这些发现还揭示了如何在这些恐龙上安排羽毛,因为其3D特征常常因动物遗骸在沉积岩中成为化石期间发生的压缩而丢失。
发现标本的缅甸东北部克钦邦在过去两年前来一直盛产琥珀。大量的昆虫被保存在矿床,过去20年来,它已成为科学家研究古节肢动物的一个焦点。
麦凯勒博士说,“较大的琥珀经常在采矿过程中破碎。当我们看到他们时,通常已变成像珠宝一样的东西。我们从来不知道有多少标本被错过了"。
他表示,”如果有一个完整的标本,就可以看到羽毛是如何布满身体的,或者可以看到通常不会保留的其他软组织特征“。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保罗·巴雷特博士称该标本为"美丽的化石",将其描述为"在琥珀中真正罕见的脊椎动物物质"。
他说,人们以前曾在琥珀中发现羽毛,这点并不新鲜。但这个新标本首次显示了中生代恐龙/鸟的3D羽毛安排,因为我们现有的几乎所有其他的羽毛恐龙化石和中生代鸟骨架,都已扁平化或只有2D结构,它们掩盖了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征。
巴雷特博士表示,新的琥珀标本证实了发育生物学家关于现代羽毛的一些细节特征,比如羽枝和羽小枝。
琥珀的恐龙羽毛保留着精致细节。(图片来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颠覆传统印象?外媒称新发现有望还原恐龙颜色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报道 外媒称,一项重大新发现或许能让人们根据恐龙化石去识别恐龙的颜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2日报道称,研究人员在距今1.3亿年的鸟类羽毛化石中找到了已知最古老的β角蛋白样本。β角蛋白是一种常见的橘红色色素。
这块已灭绝始孔子鸟的化石采集自中国河北地区。
目前有关多种恐龙和基干鸟的羽毛及类似羽毛的皮质特点的记录都十分翔实。
最初,与这些羽毛有关的微体被解读为微生物,即单细胞有机物。
然而,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微体其实是残余的色素体。色素体是动物细胞的组成部分之一,色素会在色素体中合成并储存下来。黑色素是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吸光色素,也是人类肤色的决定性因素。
残余色素体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恐龙和远古鸟类的颜色、行为、习性及生理机能。
但色素体和微生物的大小及形状有相同之处,科学家们此前无法在羽毛化石中对两者进行区分。
这就是由中科院研究人员牵头的国际科研小组着手确定鸟类羽毛化石中存在色素体的原因所在。他们使用了多种分子和化学分析法来确定色素体。
研究小组利用免疫金染色法来确定蛋白质。这是一种用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着色技术。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了化石中有羽毛结构蛋白β角蛋白的迹象。
研究报告的通讯作者、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泮燕红说:“对挖掘出的羽毛化石的微体及相关细胞间质进行了多次独立分析。分析结果证实,这些微体实际上就是色素体。”
上述发现带来一种可能性,即通过研究其他早期鸟类羽毛结构并寻找色素蛋白来了解它们的颜色。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刊登了这份研究报告。
资料图:人们想象中的恐龙。
最新发现一种类鸟恐龙被命名“通天泥潭龙”
如图所示,这是艺术家描绘的“通天泥潭龙”死亡前在泥潭中奋力挣扎。它是最新发现的一种长羽毛的类鸟窃蛋龙新物种。
腾讯科学讯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显示,6600万年前,一种小型恐龙头部长着骨骼冠状结构、长着两条较细的腿部、全身遍布羽毛,它死亡之前置身泥潭之中,曾奋力挣扎脱离泥潭却最终死亡成为化石。
这个驴子大小的恐龙是一支窃蛋龙新物种,其骨骼化石接近完整,胸部平躺在地面,颈部和翅膀向外延伸。研究人员指出,它像其它窃蛋龙一样,是鸟类的近亲物种,它们不能飞行,但却长着锋利、没有牙齿的喙部,很可能会吞食甲壳类生物、植物、坚果和蛋。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Steve Brusatte)说:“这个窃蛋龙化石的姿式非常独特,头部直立,颈部呈现弓形,翅膀向外延伸,看上去好像奋力从泥潭之中挣脱出来。”
据悉,这具恐龙骨骼化石是几年前中国建筑工人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布鲁萨特称,施工设置的炸药破坏了恐龙背部小块骨骼化石,但幸运的是骨骼化石的多数部分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基于恐龙死亡前挣扎过程,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通天泥潭龙”。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11月10日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
德媒:中国江西发现恐龙新品种 命名“泥潭通天龙”
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 德媒称,新发现的化石很小,连尾巴也算上,长仅70厘米,有羽毛、头冠。近日,科学家在中国江西赣州发现了这一恐龙新品种。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14日报道,科学家们新近在华南地区发现了这种名为"泥潭通天龙"的恐龙化石。
据11月10日一期的《科技报告》刊登的一篇学术文章称,"泥潭通天龙"生活在白玺纪晚期的江西赣州地区,属于窃蛋龙次亚目(Oviraptorosauria),长相酷似鸟类,多分布在北美和亚洲。这类羽毛动物的体态大小介于火鸡和大象之间,牙齿很少,或完全没有牙齿,可能只靠吃蛋类、昆虫、植物和坚果为生。
这种恐龙的最小型代表被研究人员们发现时的姿势十分独特:四肢平伸、肚子贴地、脑袋朝上,由此得名"通天"。该恐龙化石是由一农人及建筑工人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的。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吕君昌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指出,这一发现显示了白玺纪亚洲窃蛋龙的多样性,使反映了曾为地球居民的这末代恐龙的图表更为完整。
英媒:中国发现“泥龙”化石 揭开恐龙灭绝前盛况
通天泥龙复原图(路透社)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英媒称,很多很多年前,在中国南方一片潮湿的热带丛林里,一头特别像鸟的恐龙(前肢像翅膀,嘴内没有牙齿,头顶有冠)为泥潭所困,逃脱未果而亡。
据路透社11月10日,赣州市附近一学校工地上的工人们在爆破时发现了这只长约2米、绰号“泥龙”的恐龙的化石。科学家10日透露,它保存完好,依然保持着挣扎时的扭曲姿势。
报道称,这只白垩纪生物被称为通天泥龙,生活在6600万至7200万年前,当时已是恐龙在地球上逾1.6亿年称霸期的晚期。它是窃蛋龙的一种,窃蛋龙是鸟类近亲,鸟类由长有羽毛的小恐龙进化而来。
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说,这件化石加深了人们对恐龙在灭绝前夕进化情况的了解。布鲁萨特参与撰写了刊登于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的论文。
他表示,在中国南方发现的通天泥龙及另外五种窃蛋龙化石表明,这个群体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的最后几百万年间仍繁衍不息。
布鲁萨特指出:“它们的数量有这么多,证明恐龙直到最后仍十分兴盛。”
这件化石为后世留住了一个悲惨时刻。
布鲁萨特说:“它的颈部拱起,头向上伸,前肢向两侧伸展。这个姿势很奇怪。”
报道称,化石是在由泥土形成的岩石中被发现的,骨架未受破坏,说明这只恐龙陷入泥潭,曾试图挣脱,但最终死亡并被埋进土里。其学名意为“前往天堂路上一身泥泞的龙”,是为了纪念其死亡过程。
通天泥龙是两足杂食动物,短而宽的头骨上有一个骨质的冠,大概是用来吸引配偶和恐吓对手的。它的前肢可能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有层层叠叠的翮状羽毛。不过,它并不会飞。
布鲁萨特说:“如果你看到活着的泥龙,可能会说‘那是一只样子很可笑的大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