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俄将重启“核幽灵列车” 比核潜更难发现
参考消息网站11月11日报道 外媒称,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将重新启用独一无二的作战“隐形列车”——“巴尔古津”铁路导弹作战系统,列车上装备的弹道导弹发射装置无法被卫星辨认。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和国防部发布的官方声明,今年11月至12月将测试从列车上冷发射“亚尔斯”导弹。为保护列车免遭弹道导弹主发动机气流影响,苏联的设计人员研发出了特殊的冷发射方式。
据俄罗斯《晨报》网站11月7日报道称,全球再无其他核弹列车,就连美国也在上世纪60年代因项目造价过高而被迫放弃。末日列车的主要优势在于,无法被卫星和雷达系统识别。简单讲就是,在汪洋大海中发现一艘核潜艇要比在行驶于铁路线上的数千列列车中发现一列“普通的”作战列车更容易。
一列其貌不扬、设有冷藏车厢的列车就停在俄罗斯成千上万条铁路线当中。其中的一个车厢顶棚移向一边,导弹装置向上升起。导弹要发射到太空并击中另一个大洲的目标,需使用大功率的主发动机。在一般发射中,发动机会点燃车厢、破坏列车并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为解决这个问题,固体燃料导弹的传奇设计者弗拉基米尔·乌特金想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构。首先,通过弹射筒将导弹弹射到列车上方30米至40米的高度,导弹“尾部”偏离列车方向,这时再启动主发动机。在这个高度位置,由于主发动机的气流走向偏离列车,所以不会对列车造成破坏。“巴尔古津”新式核弹列车改变了伪装冷藏车厢的外观和结构,使其与标准的冷藏车厢无异,即使经验丰富的铁路工人也难以区分。这些变化可能也会影响导弹的冷发射装置。所以,将对这些结构性变化进行测试。
2016年5月,莫斯科热工研究所陆基导弹系统总设计师尤里·所罗门诺夫表示:“我们计划年内完成投掷试验,发射保证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专家指出,发射装置的参数已经计算过,并安装了带有辅助系统的指挥装置。之前的版本会因牵引力过大而暴露——不是1辆,而是2至3辆内燃机车牵引;而现在,只保留了一辆大功率的。近年来,导航系统的发展也缩短了瞄准目标的时间。尽管RS-24“亚尔斯”弹道导弹携带的核弹头从10枚减为4枚,但它的打击精度提高,得益于导弹减重。列车的总重对于铁轨来说也不再难以承受,且即将符合货运列车的标准。旧版列车的设计,只有列车供电网输电系统和冷发射装置保留下来。
与井基和公路机动发射的导弹相比,铁路导弹作战系统具备明显优势。幽灵列车非常难以辨认。新型铁路导弹作战系统可携带6枚射程可达11000公里的导弹。
俄战略火箭兵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表示,“在重新启用铁路导弹作战系统时,会考虑作战导弹领域所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巴尔古津系统的精度、导弹射程等特性都超越了之前的版本,这使该系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2040年前,能在俄战略火箭兵服役。所以,战略火箭兵将在井基、公路机动和铁路三种发射方式的导弹系统基础上重整旗鼓”。
资料图:苏联SS-24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末日列车导弹系统车厢内景首曝光
苏联“末日列车”的苏联SS-24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组图。
根据美国的相关研究,由于SS-24导弹列车和普通货运列车在外形上差别不大,跟踪一辆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必须同时动用300颗左右的侦察卫星,而跟踪多辆导弹列车,动用的卫星数量将成倍增加,因此要实现对导弹列车的跟踪是非常困难的。
SS-24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由苏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研制,1982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87年正式定型进入部队服役。SS-24导弹发射列车通常由20节车厢组成,包括牵引单元、指挥通信单元、生活单元、保障单元和发射单元。
每列导弹列车配备了3枚SS-24导弹,SS-24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射程1万公里,可配备8~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约为10万吨TNT当量,导弹采用惯导+星光修正的制导方式,打击精度200米。
俄罗斯于2005年宣布永久性拆除SS-24导弹系统(作为回报,美国让在发射井部署的MX导弹退役),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列车”暂时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几年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渐行渐远的“死亡列车”似乎又慢慢回来了。
为了应对咄咄逼人的美国反导系统和“全球快速打击”计划,国力有所恢复的俄罗斯正在努力增强核力量。
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表示,研制中的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作战效能相当于井式战略导弹的一个师。和SS-24导弹系统相比,俄罗斯新型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将采用新的列车技术,导弹列车的集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其使用的导弹可能会采用现役亚尔斯导弹或在研的“突破”新型固体推进洲际导弹的部分技术,特别是速燃发动机技术、分导式核弹头技术等。
一旦纳入战略火箭兵的战斗编成,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将成为俄罗斯反击作战群的基础,因其具备较高的生存性,在遭到敌方第一波攻击后生存下来的概率较大。
依托俄罗斯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可供导弹火车穿行的电气化铁路约有12万公里左右,且沿途还有数百个铁路涵洞可供隐蔽,因此导弹列车的机动范围大大拓展。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能够在不暴露自己情况下,一昼夜行驶超过1000公里,且能够在行程中的任何阶段发射导弹。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系统。
中国导弹列车或让外军数百颗卫星抓瞎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2月21日报道,美情报部门透露,他们最近监测到中国从货运列车上进行了东风-41导弹弹射试验。该报道认为,这次实验表明中国将可能模仿俄罗斯建造“末日列车”,即可携带多枚导弹,伪装成普通铁路客货列车,利用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来部署洲际导弹。图为外媒的所谓“试验图片”,实际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6号发射台。
图为苏联SS-24“末日列车” 发射导弹连续镜头。
图为中国东风4B内燃机车资料图,实际仅靠两台该机车的功率不足以用作导弹列车的牵引动力。
苏联SS-24“末日列车”使用3台重型机车作为牵引动力。
RT-23,北约代号SS-24“手术刀”(Scalpel),是苏联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研发,并于1987年正式定型投入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道列车作为导弹系统的陆基弹道导弹系统,因此又被称为“末日列车”或“死亡列车”。
1枚SS-24导弹可装载10枚分导式多弹头,单枚导弹投掷重量约4吨,其中大约有2吨左右是弹头重量,可推测单枚分导核弹头重量为200千克;每枚弹头的当量是40万吨TNT,打击精度CEP(圆概率误差)可达220米。这些SS-24搭载的分导弹头是苏联当时精度最高的实战部署弹头,且威力大,能对美国的导弹发射井形成较高威胁。
每列末日导弹列车配备了3枚SS-24洲际导弹,共计30枚核弹头。每枚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射程1万公里,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导航的复合制导方式。
美国情报机关曾做过研究,由于SS-24导弹列车外形上与普通客运列车差别不大。跟踪一辆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必须同时动用约300颗侦察卫星,而跟踪多辆导弹列车,动用的卫星数量将成倍增加,要实现对导弹列车的有效追踪是相当困难的。据此可以大胆推断,外军追踪中国导弹列车的难度系数也低不了。图为艺术家绘制的SS-24末日列车在山区中准备发射导弹的想象图。
图为谷歌地球上拍摄的SS-24“末日列车”所在的别尔什金(Bershet)基地的卫星照片,该基地位于莫斯科以东1250公里处。
图为美国国防情报局(DIA)绘制的SS-24导弹列车加装洲际导弹想象图。
图为20世纪80年代,苏军技术人员正在别尔什金基地调试SS-24导弹系统,能看到隐藏在车厢内的导弹发射筒全貌,十分难得。
图为SS-24导弹列车发射导弹过程示意图。可见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资料图。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连续镜头。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连续镜头。
俄罗斯曾于2005年宣布永久拆除SS-24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作为回报,美国则将MX系列洲际导弹全部退役。看似退出历史舞台的“末日列车”,在近几年又有重返现役的势头。
图为“末日列车”控制车厢全景,可见也采用了双人制。
车厢内部的发射控制台。
图为“末日列车”车厢内部的监控台。
发射控制车厢内部还有老式的拨盘式电话,颇有沧桑感。
设备车厢内能看到陈旧的大型电子设备,和当时苏联的许多武器装备一样,都是类似的粗暴风格。
除苏联外,美国在冷战时期也研发过类似的铁路机动洲际导弹系统,例如图中艺术家绘制的铁路机动型MX导弹列车,外观伪装成了普通货运列车。
图为美军MX导弹列车示意图,可见由于技术集成化较高,只需一个车厢就可完成一列SS-24导弹列车的任务,作战灵活性和隐蔽性更强。
图为别尔什金基地内,SS-24导弹列车维护车间资料图。
图为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展品的SS-24“末日列车”。
图为SS-24导弹列车专用的隐蔽车库。
图为在博物馆中展示的SS-24导弹发射筒。
曾效力张作霖?传奇装甲列车打遍欧亚
装甲列车和坦克、装甲车的雏形,或许早在古巴比伦时代就已出现。图为描绘古巴比伦披甲战车作战的画作。
而当西方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蒸汽机车的装甲化、武器化历程便开始了。图为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军装甲列车,上面飘扬的是一面使用于1861年11月28日至1863年5月2日的“国旗”。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装甲列车。
图为1882年入侵埃及的英军装备的装甲列车,严格来说是列车炮。
图为1882年在埃及作战的英军装甲列车,配有1门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
1899年布尔战争时期的英军装甲列车。
描绘布尔战争期间英军乘坐装甲列车作战的画作(局部),左下方的小图为全图原貌。
一战时期的奥匈装甲列车,当时正停在加利西亚。
一战时期开往大马士革的一列奥斯曼帝国装甲列车。
1917年苏俄内战期间的装甲列车。
1918年行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捷克军团装甲列车。
Zaamurets号装甲列车有一段十分传奇的历史——最早为沙俄军队装备,后来被叛乱的捷克军团使用,之后又被逃入中国东北的白俄雇佣兵用来为张作霖效力,还参加过直奉大战,最后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落入日寇之手。
左上为描绘二战期间,苏军装甲列车与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作战的画作。右上图是放置在博物馆中陈列的配有坦克炮塔的苏军装甲列车。下方大图是当年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使用过的装甲列车,上面涂写有醒目的标语“让法西斯去死吧!”
在机修厂维护保养的苏军装甲列车。
左图为苏军695号BP-35型装甲列车,右图为1942年苏军使用的BR-35型装甲机车(火车头)。
描绘苏军装甲列车与德军坦克飞机血战的画作。
纳粹德国大杀器——“多拉”列车炮(“多拉”为昵称,据说是设计制造该炮的克虏伯工程师妻子的名字),又称“古斯塔夫”列车炮。炮管口径800毫米,炮身长28.87米,高12米,全炮长42.9米,全重1344吨,发射出去的炮弹重8.4吨,射程为46.67千米。
左上方小图是“多拉”列车炮。右上和正下方图则是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列车,其配有方便装卸坦克的跳板。
装甲列车内的德军发报员。
描绘纳粹德军装甲列车抵御苏军飞机空袭的画作。
左图为捷克斯洛伐克为波兰制造的装甲铁道车。这种铁道车有点像坦克和机车的复合体,平时在铁轨上行驶,必要时则可装上履带离开铁路机动作战,右图为德军缴获的装载于装甲列车上的波兰坦克,可能被用作充当临时火力点。
类似设计在侵华日军装甲铁道车上也能看到,右图为日寇93式装甲车,扒去轮胎就可当装甲列车使。
图左为波兰博物馆中的二战装甲列车,图右是一列原属纳粹的装甲列车,二战末期被缴获后在波兰人民军中又服役了很长时间才“退伍”。
波兰保卫战期间的装甲列车(机车)。
1944年斯洛伐克起义者使用的装甲列车。
二战时期的一列芬兰装甲列车。
苏军TM-3-12列车炮,上世纪30年代后期可能参加过苏芬战争,后来在列宁格勒(彼得堡)保卫战中被芬兰军队缴获,后者将之用于轰击被围困的列宁格勒。1944年苏芬签署和平协议后,该炮被交还给苏方。
陈列在博物馆供人参观的苏军TM-3-12列车炮。
在位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铁道博物馆,陈列有一辆上世纪70年代南非制造的装甲铁道车,其从外形来看简直就是防地雷反伏击车(右上角小图)的翻版。
电脑游戏《冲向柏林》中的纳粹装甲列车设计图。
科幻版蒸汽公牛(steam bull)装甲列车。
电脑游戏《战锤40K》超现实风格装甲列车模型。
科幻版装甲列车“重金属英雄”号。
电脑游戏《战锤40K》中的超现实风格装甲列车。
有点现代风格的装甲列车。
高达风格列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