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菲:“朱立伦时代”的国民党奔向何方?
海外网8月4日电 据华广网报道,国民党推出洪秀柱为2016候选人后,2016年“两女对决”角逐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格局已定。国民党内围绕候选人提名,“卡洪”与“拥洪”的尘埃落定。松了一口气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已经在编织“选后承诺”,在台湾南北跑票、演讲。沉寂一时的亲民党领导人,传出要“橘绿合作”,迎战2016年“大选”的信号。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大主要政党推出女性候选人,紧跟全球政治领袖“女性风”的表象后面,人们不禁要问:“朱立伦时代”的国民党,奔向何方?
下述两个观察点,可提供思考方向:
其一,“柱柱姐”参选为台湾选举增添了更多的平民化色彩,反映了国民党进行改革、党政大洗牌的政治效应,说明国民党年轻世代对“大佬”势力以及根深蒂固的腐败传统选择“不妥协”。国民党年轻世代不少是30岁左右年龄段的县、市议员,希望在台湾社会中体现自身的政治价值,“洪秀柱现象”后面,站着的正是这一批力量。同时,一些特殊现象也引人深思,如对“民进党灌水”的说法及其影响的评估。几个月前洪秀柱的支持率只有10%,提名前快速上升到40%,获提名后又出现回落,局势的发展与突兀释放出某种不确定感。这是国民党在历届“大选”中从未有过的现象,说明了台湾岛内政局结构的复杂超过人们的想象。
其二,目前国民党的困境。国民党内势力之间利益的纵横交错,限制了作为政治人物的洪秀柱在两岸关系论述上的发展空间。国民党内“A咖”人物,不仅对党“无担当”,还扬言国民党将从深蓝走向中间,主张国民党未来的政治目标应调整为追求民进党执政下的“蓝绿共治”。这种趋势下可以看到,洪秀柱的两岸关系论述已开始回调,试图与“马英九路线”接轨。例如,“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声援陈水扁保外就医的行动迅速升级,国民党内也陆续有“立法院长”王金平、“立委”陈雪生、蔡锦隆等赞成尊重“司法人权”的人士,高调主张“放扁出狱”,这批力量对马当局施加压力,迫使马当局修改过去的强硬立场,核准陈水扁“有条件保外就医”。现在,国民党推出了洪秀柱参选,但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如何对待这份“特殊遗产”,如何扭转这种趋势?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朱立伦是在国民党“选战”后士气沉沦的局面下,接任国民党主席的。作为国民党内中生代政治明星,朱立伦在“九合一”选举中仅以2万5千多票微弱优势,为国民党取得新北市。在国民党新的党主席选举中,投票率只有56.34%,相较于2001年、2009年以及2013年国民党党主席选举的57.9%、56.95%、57.86%,创下了三次党主席同额选举的新低,说明新生力量的政治基础仍然薄弱。
朱立伦上任后,显示出继续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2015年5月,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国民党政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论坛),在上海举行(2014年中断)。朱立伦以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出席论坛,发表讲话,重申“九二共识”。随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北京举行了“习朱会”。大陆方面除了继续强调“九二共识”的一中原则外,还提出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台湾同胞“两岸一家亲”的亲情与善意,认为台湾政局“以异求同”的政治表态,是可接受的。
国民党十九次全代会的召开,在洪秀柱获党内提名上凝聚了共识。但从党内各位大佬的表态,洪秀柱获提名后的演说等观察,国民党在历史担当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仍没有得到解决。如团结问题,提名前,一方面是“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民调上升,另一方面是“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宣布,如国民党“征召”,他将“义不容辞”,暗示如果“大选”最终出现“朱王配”,也是符合国民党提名制度与程序的。洪秀柱获得提名后,“征召”的阴影仍然存在,从多次磨合后的结果看,洪秀柱的两岸政策仍显得空洞、悬浮、底气不足。国民党内各派系如何与亲民党等政治势力整合等,也未显示方向。洪秀柱多次演讲的中心议题,集中在呼吁国民党将团结诉求变成现实,可见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阻扰和破坏两岸关系发展,是我们在分析和判断台湾政局以及国、民两党未来走向时的一把尺子。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以及两岸同胞不断扩大的交往、交流,必将形成两岸走向统一的大潮。无论是国民党、民进党、还是“第三势力”,在考虑自身的政治命运时,都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一点。(本文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欢迎关注“港台腔”(微信公号:gangtaiqianghktw),有更多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