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捷:理解台湾政局需认识三大基本规律
华广网12日刊载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祝捷的文章,分析当下台湾政局,并指出,理解台湾政局需要认识“政党轮替”“本土化”“两岸关系”这三大岛内的基本规律,祝捷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民心所致,应当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保持乐观心态。
全文内容如下:
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民意代表“二合一”选举将近,由于政党轮替的可能性接近于100%,而即将执政的民进党至今没有放弃“台独党纲”,且至今不认同“九二共识”,因而未来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生负面变化的可能性加大,两岸关系即将迎来新的拐点。
本次“二合一”选举对于台湾政局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甚至够得上是“剧烈”二字。然而,这种大影响或曰剧烈影响,仍然不会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不会为一次选举所左右,而是有其规律所在。理解台湾政局,需要认识选举、政党、民心三大基本规律。
政党轮替是选举社会的必然现象,应当客观认识和正确看待本次政党轮替。
选举社会没有永远的执政党,选民的心态永远是“喜新厌旧”。选民对于执政党的不满情绪需要通过选举加以宣泄,这不仅是选举的必然后果,甚至是选举制度的设计目的之一。暂且不论国民党在过去8年政绩不彰、纷争不断,在执政治理方面有着无法辩驳的“硬伤”,就是执政成绩颇佳的政党,在选民们“审美疲劳”后,也免不得黯然下台的下场。
台湾地区是选举社会,选举的分合与胜败,执政者的来去与上下,在地方县市长层面的选举已经成为常态,全岛层次的选举也已经出现了两次。无论哪个党上或者下,都包含在选举社会的必然规律中,政党轮替常态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转变而转变的客观规律。支持统一、反对“台独”的政党胜选,固然值得高兴,但亦无必要欣喜若狂;支持“台独”、反对“一中”的政党胜选,固然需要警觉,但亦无必要哀鸿遍野。
君不见2008年,台湾《联合报》的社论还是“蓝色大海中飘着几片绿色落叶”,最乐观者甚至认为民进党将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泡沫化。8年后的今天,民进党不仅没有泡沫化,反而触底反弹甚至有底气“躺着选”,台湾的政治版图也随着变成“一锅绿汤中飘着几颗蓝莓”,这不是民进党有多强或者国民党有多烂,而是规律使然。本次国民党固然会下台,但民进党亦非一劳永逸地获得永久执政地位,台湾选民今天有多讨厌国民党,一年甚至几个月之后,这种厌恶感会毫无二致、百分之百地回馈到民进党身上。这就是选举社会的基本规律,今天的国民党阻挡不了,明天的民进党亦阻挡不了。
本土化是政党生存所需,应当认真对待国民党进一步本土化的现象。
本次选举不仅是对台湾执政权、政党的一次洗牌,对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大政党的内部政治派系也是一次洗牌。如果说即将执政的民进党所面临的是权力分配问题,那么国民党所面对的则是生存问题。以选举为主要任务的政党要生存,它的唯一路径就是本土化,这是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结合的一条基本规律。国民党在台湾这样一个选举社会,要生存,特别是在全面失去执政权的情况下生存,也必然会出现进一步的本土化。
这不是国民党第一次面临本土化问题。从1971年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以来,每一轮台湾或两岸发生危机,国民党的本土化程度就加深一次,从一开始被迫的本土化,再到自觉的本土化,及至当前刻意的本土化。原因无他,国民党作为一个外来精英政党,生存压力远大于本土草根的民进党。为迎合占到人口多数的本地选民,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本土化的道路。可以说,从国民党在1950年代开放地方层次的选举之日起,本土化就已经不可避免。只不过,国民党的本土化走到今天,变成了排外化。不仅出身台湾本土的国民党精英排外,连具有外省人身份的国民党精英也排外。“换柱”标志着外省势力在国民党内的全面败退,并且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国民党未来即便再度执政,也将是一个高度本土化的国民党。
如果将两岸关系比作一部大河剧,2016年“二合一”选举这一集对后续剧情最大的影响,未见得是民进党的再度执政,而是国民党彻底的本土化。彻底本土化的国民党,还是否是今日的国民党?彻底本土化的国民党,还能有多少真心用在反分裂上?对于大陆而言,这或许是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能面临的挫折,更加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民心所致,应当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保持乐观心态。
“逆转”一词自2015年下半年后,开始成为预判2016年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的主题词,甚至有人认为,民进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8年的成果将完全丧失,两岸关系甚至有可能重回冰点,两岸间“文功武吓”、“军演纷飞”亦非虚言。从短期效果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受到影响、阻滞,乃至倒退均有可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去八年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减损。但从长远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2016年后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前景乐观。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是为了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工具性手段,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民众谋福祉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民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要台湾民众谋和平、盼发展、思安定的心绪不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观察本次选举,国民党遭遇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满足台湾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的需求。
民心之所以能够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永续性,就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消除了台湾发展的偶然性,缓解或消除了台湾地区的生存压力。当下在台湾风行的“小确幸”生活方式,恰恰始于2008年后两岸关系最稳定、最繁荣、最密切的八年间。如果两岸还处于军事对峙的状态,“小确幸”们拿什么去确定幸福?作为普通民众,或许会对政治冷漠,但谁都不会喜欢战争、动荡,谁都企盼和平、发展。这就是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基础,也是两岸民心所在和民心所向。只要此心不变,无论台湾什么党执政,执政党是什么意识形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大势绝不会发生改变。(祝捷 作者系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