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43421,.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2015-10-12 14:51:17 ,.103858,.邢若宸,.middle

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陈赓(中)1943年在延安党校与莫文华(右)、陈郁在一起

“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陈赓带领的警卫连住房

武昌都府堤20号,陈庚曾在此出席中共五大(记者 傅克强摄)

陈赓一家,中为陈知建

生于1903年2月27日,湖南湘乡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一期,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下华中、华南、西南直至云南全境,并参加抗法援越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58岁。

大革命时期,陈赓在武汉负责中共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此期间,他与来汉参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缔结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姻缘。6日,本报记者赴京采访了陈赓大将次子陈知建,听他讲述这段爱情故事。

求爱信3次被贴上墙

1927年3月,时年24岁的陈赓,从苏联回国后来到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特务营营长。

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陈赓闻讯后义愤填膺,立即联络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组织“黄埔军校讨蒋委员会”,发表讨蒋宣言。

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五大”,陈赓指挥他的特务营和当地工人武装纠察队进行警戒和保卫工作,使15天的大会得以顺利进行。

会上有位上海来的女代表王根英,是上海怡和纱厂的纺织女工。她是位不平凡的女性,“五卅”运动期间曾带领数千女工在上海南京路上游行示威,后来又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的人民委员。

早在1923年,陈赓与王根英就在工人夜校相识,当时陈赓是夜校的教员。

王根英在汉出席“五大”期间,陈赓决定抓住机会向她表白。陈赓儿子陈知建告诉《陈赓传》(2007年出版)采写组,在一次听报告时,陈赓拿出一张纸条,写下:“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写罢,他托人把纸条递给王根英。

奇怪的是,第二天,他写的纸条出现在会场的墙壁上。他没有打退堂鼓,连夜又写了第二封信送过去,“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信件又被贴上了墙。陈赓再鼓勇气,写了第三封信,“调子”越来越高:“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封信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命运。

陈知建告诉记者,字条的内容是他们兄弟几个多年后从当时参会人员打听到的。王根英为什么把求爱信贴出来?他推测,那时王根英年纪轻,毫无恋爱的思想准备,虽然她对陈赓没有坏印象,却总觉得时机没成熟,在别人的怂恿下,为了清醒陈赓的头脑,才采取了这样的行动。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周恩来居中撮合良缘

陈赓生前从来没有谈过这段往事。曾经亲眼目睹过此事的老革命,也没有谁能说得出其中的奥秘,只是回忆说,陈赓那时和大家讲笑话,谁在王根英面前说一句“陈赓是好人,不是坏人,我就给他磕个头”。于是大家都到王根英面前说陈赓是好人,虽然他并没有给大伙磕头。

陈知建透露,情书“示众”三次之后,围观的人们兴致都上来了,围拢他们俩开玩笑:“王根英,你这样处理情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陈赓说:“我看总不是反对吧!她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陈赓正在向她求婚呢!”王根英“严肃”地问陈赓:“你别太自信!我为什么要嫁给你?”

陈赓是一位乐观幽默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有何险恶,他均笑嘻嘻、乐呵呵,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人称“军中幽默大师”。这时他充分发挥幽默才能:“你为什么要嫁给我?这还不好回答?因为我爱你嘛!再说,我们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合且有感情基础呀!”

这下连王根英都忍不住笑了。

陈赓的事情轰动了大会,周恩来知道后批评他不懂恋爱艺术,求爱不讲策略。他和邓颖超亲自出面,找王根英谈话,王根英羞涩地答应了。“五大”结束后,经组织批准,陈赓和王根英在武汉结婚,成为一对革命夫妻。他们婚后生下儿子陈知非。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两颗子弹头成家宝

中共五大过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扩大到武汉。7月,汪精卫也开始“分共”,仿效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员。党决定进行反击。王根英回到上海展开地下工作,陈赓随周恩来去南昌参加起义。

1939年3月8日,转战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王根英随供给部队驻在太行山中的一个村子。这天敌人进攻冀南军区驻地,她所在的部队被敌人包围,王根英把组织给自己的骡子给伤员骑,自己徒步随警卫部队突出重围。她冲到村外刚喘了口气,突然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便又骑马独自奔回村中,大家想拦也没有拦住。她在驻地将挎包取出,不幸在出村时与敌人遭遇。村里的老人回忆,他们目击敌人用机枪把她扫倒,见她还有一口气,又近距离补了一发子弹,并用刺刀挑开她的肚子。

王根英牺牲那天,陈赓正率386旅越平汉线西进,当天知道了这个消息。386旅的政委看见他手捏着报告妻亡的电报,泪水滚滚而落。一向有记日记习惯的陈赓,当天只写了一句话:“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如今,从王根英体内取出的两颗子弹头成了陈家的“传家宝”。

陈知建介绍,很多媒体报道称陈赓是“五大”代表,这是一个史实性的错误。他父亲在武汉做了大量革命工作,但因多处于保密状态,很多细节已经被历史烟云掩盖。

武汉足迹

1927年3月,经南昌到武汉,向中共中央报告蒋介石即将背叛革命的消息。担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唐生智部)特务营营长。

4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共五大,负责大会安全保卫工作。“4·12”后在武汉发起成立黄埔同学讨蒋委员会,发表宣言,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

5月,与参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在武汉结婚。

7月15日,武汉的国民党叛变革命,陈赓被迫离开特务营。

7月下旬,随周恩来经九江前往南昌,为南昌起义做准备。

后代

王根英牺牲3年后,陈赓与傅涯结婚,陈知建是他俩生下的第一个孩子。6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陈知建位于北京西单附近的家中;他刚从越南回国,略显疲惫,但是谈兴很浓。他的快人快语,爽直磊落,颇有乃父之风。

陈知建说,父亲一生戎马倥偬,与家人聚少离多,去世那年自己才16岁,因此父亲给他的印象他多半也是从人们口耳相传中得来,从中累积对父亲形象的崇拜,汲取做人的力量。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儿子陈知建:父亲不怕枪声 怕哭声

教育子女 抓大节不问成绩

陈知建1945年出生于延安,因为缺钙得过鸡胸,母亲得了伤寒没有奶水。1岁多,陈赓转战长治,母亲和一位警卫员用担子把小知建挑到山西。由于打仗频繁,根据地缴获的战利品比较多,小知建的营养状况比在延安相对要好些。

从童年到青少年,陈知建长期呆在部队家属群里。他是从周围人们口里得知,父亲负过6次伤,中过6次毒气,膝盖骨打碎不肯截肢,做手术不肯打麻药。

陈赓不喜欢给子女“讲政治”、讲自己的事。他不怎么过问孩子们的学习,老师告状上门也不怎么在意。但是,陈赓对孩子的爱绝不是溺爱,家中子女还在上小学时就得自己洗袜子,如果他发现他们敷衍自己,把袜子略微打湿了就晾晒起来,少不了批评训斥。

1960年全国粮食紧张,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吃肉了,陈赓因心脏病加重,伙食里会有些肉食以增加营养,陈知建忍不住拿碗过去蹭。陈赓不希望儿子吃不得苦,命令他搬去中学住校。学校离家有8分钟自行车车程,时间久了,陈知建还是会回家蹭饭,“实在没办法,我那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我父亲只抓大节,具体教育没怎么管。”陈知建说,陈赓很少坐下来跟儿子聊天谈话,陪儿子玩。这特点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收养孩子 20岁“文盲”受命上学

陈赓出名地喜欢孩子。他不怕痛,动手术不打麻药,却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有回陈知建的弟弟生病,需要打针,刚回家的陈赓问明情况后,嘱咐身边人,“等我出了门再打针”。他一听孩子哭就心软、难过。

长征途中,陈赓曾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落泪。那孩子饿得不行,却拒不接受陈赓的青稞面,认为首长年纪大些更需要食物,还拍拍自己身上的干粮袋强撑着说“你看,鼓鼓的嘛”。陈赓离开后在路上回想,觉得事情不对头,折返去找那个小红军,他已经倒在草地上去世了。陈赓为此狠狠打自己嘴巴,到晚年一直内疚在心。这故事陈知建倒是从父亲口里多次听过,后来随着媒体报道和写入教科书而广为人知。

陈赓前后收留抚养过30多个孩子,有烈士后代,也有国民党将领后代。陈赓对他们生活上尽量照顾,学习上鞭策有加,有时不乏严厉。有个孩子到陈家时已经快20岁,全国解放,家庭相对稳定下来,陈赓即命令他进学堂,从零开始学习。尽管他学得很吃力,但是最终学有所成。

陈知建的曾祖是练家子,做过湘军将领,在家乡建过养老院。陈赓喜欢收养孩子,也是家风浸染的结果。陈知建受先辈影响,小时候也找武术高手拜过师,好结交朋友。

“我父亲在外是作战好手,回到家就是一个普通的慈父——当然,这主要是对那些收养的孩子而言。我本人对父亲只有绝对的敬畏。”陈知建说。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精神遗产 勇敢自强不走后门

1961年初陈赓病重,赴上海治疗,利用寒假陈知建陪父亲生活了一段时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陈赓安排子女接受了一趟“思想教育”,参观大名鼎鼎的汪伪“76号”,那里的天牢、地牢、水牢让陈知建着实吓了一跳。后来他和坐过牢的父亲有过一番谈话,得知父亲虽然不怕痛,但也有软肋——陈赓最受不了电刑的滋味,为了缓解那种难受,他夺过行刑者的香烟,嚼碎了吞下肚。

当年3月,陈赓病故,工作人员前往学校叫出16岁的陈知建,只是告诉他父亲病危,带他上飞机赶赴上海。直到飞机降落后,得知父亲已经去世,陈知建伤心大哭。

受父亲影响,陈知建打小的理想是当兵打仗。父亲去世后,他靠自己苦学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入学后却不敢打听自己的分数,害怕知道自己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而被录取。“走后门多丢人啊!”他对记者说。

30年后,陈知建跟母校的老师无意中谈起这事,老师郑重告诉他,“你的分数够了,你是自己考上的”,陈知建的心结这才彻底解开。

在3个小时的采访中,陈知建每接到一个电话,或是家里门铃响起,都会透露出某种疲惫引起的小小不耐,但是通话一旦进行,总是耐心解答。他那种湖南人的豪爽、率直、真诚,溢于言表。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过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陈知建比很多人幸运的是,父亲的高大形象在他心中保持到现在。当年的孩子,已快70岁。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大胆”陈赓曾经“叫板”毛泽东

天赐湾向西距离靖边50里,靖边是北部长城的一处重镇,临近内蒙,有敌人的重兵集结。

在天赐湾,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认为:中央已撤出延安,晋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一时间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西往东挤;陕北虽然有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但他还得分出很大精力,尽全力调动仅有的部队对付从西北方向扑过来的诸路敌军,陕甘宁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

有鉴于此,毛泽东说:“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

“我看可以。”周恩来道,“这样既可以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又可以增援彭老总的部队。”

“陈赓的部队已经西进到了风陵渡。”任弼时说,“胡宗南的部队并没有大量回撤,对陕北的进攻也没有缓下来的迹象。”

“我调陈赓又不是‘围魏救赵’!”毛泽东说话的口气很重,“我让刘、邓大军做挺进大别山的准备,是要大举出击、经略中原!我要陈毅、粟裕兵团留在鲁西南,是要牵制蒋介石的15个整编师、41个旅!我还要调动三纵的许光达……”

“主席,”周恩来见毛泽东快发火了,急忙劝阻说,“陈赓奉命已到陕北,很快就要来见你了。”

“那好,我们不住这里。”毛泽东一挥手,“回小河村!”

听着中央首长们的谈话,李银桥知道了毛泽东的脾气很大――凡是经过毛泽东认真思考后定下来的事情,一般人休想再改变、也没人敢改变。

就这样,队伍甩掉敌人后,在天赐湾吃了顿晚饭,又连夜折返回了小河村。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6月14日,毛泽东在小河村给刘少奇、朱德写去了一封长信:

我们自4月中旬转移至大理河上游,安静地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本月9日至11日,刘戡4个旅到我们驻地及附近王家湾、卧牛城、青阳岔等处游行一次,除民众略受损失外,无损失。现刘军已向延安保安之间回窜,其目的全在骚扰。总结边区三个月战争:第一个月地方工作有些混乱。第二个月起即已步入正轨,党政军民坚定地向敌人作斗争。敌人内部互相埋怨日见增多,士气日见下降,对前途悲观。我们则信心甚高,士气甚壮。彭习彭习,指彭德怀、习仲勋。率野战军上月底到陇东,因青马青马,指青海军阀马步芳。82师顽强,打合水未得手,但歼灭骑2旅一个团及宁马宁马,指宁夏军阀马鸿逵。81师一个团于曲子附近。目前正攻环县81师主力,拟先打开西面包围线,然后向关中进击。陈谢陈谢,指陈赓、谢富治。纵队本月休整,决于7月1日西调,协同边区兵团边区兵团,指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开辟西北局面。东北方面进展较快,不到一个月歼敌六个师(旅)以上,收复30余城,增加500万人口,目前正攻四平。山东自歼74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刘邓,指刘伯承、邓小平。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并新组四个纵队,今后该区将有八个纵队作战。就全局看,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绩。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两天后,小河村上来了不少人,就连正在前线打仗的彭德怀也从火的战场上赶了过来。

同一天,戴着眼镜、身穿一套灰布军服的陈赓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风尘仆仆地也出现在了李银桥的视线中。

见到毛泽东,陈赓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你身边的部队太少了,武器又不好,我们实在担心呀!旅长们都要求过黄河来保卫你呢!”

“一路辛苦了!”毛泽东高兴地说,“进窑洞去坐下讲,我们几个人都盼着你来呢!”

陈赓先后又和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见了面,便到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去了。

那天,李银桥见到陈赓曾问过周恩来一些什么话,周恩来笑着没做什么明确答复,只听陈赓轻轻说了句:“看来君命难收啊!”

这么多人来到小河村,是来开会的。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粉碎敌人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一连几天,凡是李银桥见到陈赓的时间里,总见他默默无语地像是在想什么问题,在会议进行当中他也是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

毛泽东曾多次在会上凝视陈赓,陈赓见了总是面无表情地不说一句话。

会议进行期间,难得毛泽东走出窑洞来散散心;一次竟被叶子龙请去和机要科的人们照了好几张相,令这些年轻人高兴了不少日子。

会议进行到第6天。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傍晚时,李银桥跟随周恩来走进了毛泽东住的窑洞。

李银桥见窑洞里特意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几样酒菜。在座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再就是陈赓。

“来,陈赓!”毛泽东首先举杯,直呼其名,“我和恩来请你,一为你洗尘,二为你接风,三为你庆功!”

周恩来也将酒杯举向陈赓:“来,干杯!”

陈赓举杯在手,站起身一饮而尽:“谢谢主席!谢谢周副主席!”

毛泽东用筷子给陈赓夹菜:“恩来你们是同学,今天要多喝几杯。”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饮罢头杯酒,三个人又坐下来连饮了好几杯。陈赓有些激动了,放下酒杯突然冒出了一句话:

“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

一句话,说得毛泽东微微一怔,说得周恩来也吃了一惊。但毛泽东的脸上却不露声色,倒是周恩来替陈赓捏了一把汗,急忙欠身拿了陈赓面前的酒杯:“你今天喝多了,不要再喝了。”

李银桥站在一旁也被陈赓的话吓了一跳:这陈赓的胆子比彭老总的胆子也不小啊!

毛泽东取过酒杯重新放回到陈赓面前:“说下去,我洗耳恭听。”

被酒涨红了脸的陈赓好像不明白周恩来劝阻的用意,又自斟自饮了一杯后,坐在毛泽东面前打开了话匣子:

“我一向敬重主席,敬重周副主席——请恕我直言!”陈赓面对毛泽东,又一次说了“恕我直言”,直陈己见,“你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都是英明决定。这两路大军,向南可以直逼武汉,向东可以直压南京,就像两把快刀子直插蒋介石的心窝,这我从心底佩服。可是,全国战场一盘棋,对于我这个小棋子儿,你却摆错了地方……”

周恩来和陈赓曾同在黄埔军校,又曾同在南昌发起“八一”武装起义——周恩来用眼色欲阻止陈赓的讲话,但被吸着烟的毛泽东察觉了:“让他把话讲完、讲透!”

周恩来会意地点了点头。

陈赓继续说:“主席,你不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你应该把我拿出去,南渡黄河、东砍西杀,再给敌人的胸口插上一把刀!至于保卫陕甘宁,可以就近考虑;把我调过来,不谦虚地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你这个大材、我怎么小用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面带愠色。

陈赓坦陈直言:“全国一盘棋,形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对我们有利;可是,我认为让四纵回师陕北,不是主动进攻,是消极防御,这是一招险棋……”

“大胆!”毛泽东猛地一拍桌子,“霍”地一下站起来、勃然大怒:“好你个陈赓!这次调你过黄河,可不是为了保护我毛泽东!你们都想在中原辽阔的战场上跃马纵横、杀个痛快,却不想想陕甘宁的兵力是何等空虚?你让我就近调兵,我调哪一个?你最近,我都调不动!我晓得你曾救过蒋介石的命,难道这次想把我毛泽东、把党中央拱手送给蒋介石吗?岂有此理!”

毛泽东越说越激动,止不住又拍了几下桌子,把桌子上的酒菜都震动了——陈赓大吃一惊,浑身的酒劲儿被吓掉了一大半,连忙站起身来说:“主席,我这只是一己之见……”话说得有些发颤,只见他脸色发白,嘴也不大听使唤了,“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

站在一旁的李银桥被吓得不得了,心里直替陈赓捏着一把汗——除了彭德怀,还没见谁敢跟毛主席这么说话!

周恩来却神情自若,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再看看此时此刻的毛泽东,见到陈赓窘迫成这个样子,反倒哈哈大笑起来:“陈赓呀陈赓,说了一句笑话,吓了你个半死!”

毛泽东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吸了半截子的纸烟,戳着陈赓的鼻子尖说:“你怕么子嘛!跟你说句心里话,你同中央想到一起了!”

周恩来这时才拉陈赓重新坐下:“主席就是要你把话全讲出来,告诉你吧——中央已经改变计划了。”

陈赓长长出了一口气,坐下后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

毛泽东丢掉手上的烟头,语气深沉地对陈赓说:“告诉你,刘邓挺进大别山,会打得蒋介石鸡飞狗跳;胡宗南又被彭德怀牵制在陕北,腿拔不脱。现在,豫西一带是个空子,你若南渡黄河,乘虚而入,在西至潼关到郑州的800里战场上,打他个昏天黑地;向东,可以支援刘邓和陈粟的两路大军;向西,可以配合陕北作战、从背后抽胡宗南一鞭子,他的800里秦川便在风雨飘摇之中!陈赓呀陈赓,你没有错!”

毛泽东如此大度的一席话,说得陈赓反倒不安起来。李银桥见他先看看毛泽东、又看看周恩来,然后才拘谨地说:“只是……这样一来,主席身边也……”

“你莫管!”毛泽东端起酒杯说,“有惊就有险,有高度就有难度;让我和恩来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你们放开了去打,你们打得越好,中央就越安全!”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周恩来也端起酒杯,站起身将杯中酒伸向陈赓:“我陪主席给你敬酒,为你壮行!”

面对中央两位最高首长、全国人民的革命领袖、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陈赓猛地端起酒杯,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主席、周副主席——请放心!我陈赓一定不辜负中央的重托,我代表四纵全体将士敬你们一杯!”

三人用力碰杯后,一饮而尽。

第二天,李银桥跟随周恩来,陪着毛泽东去给陈赓送行。

临分手,毛泽东又风趣地问陈赓:“有个典故叫做‘破釜沉舟’,你可知它的含义呀?”

陈赓心领神会地答道:“知道。过河卒勇往直前,下决心不要后方!”

“它出自哪里呀?”毛泽东又问。

“项羽击秦!”陈赓答。

“对么!”毛泽东很满意,又补充说,“昨天言语冲突的地方,多有得罪,还望你莫怪!”

陈赓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冷静,不明白主席的意图。”

周恩来笑道:“我们的‘猛张飞’就要变成‘赵子龙’了!”

毛泽东说:“赵子龙更好么,一身是胆!”

原标题:哪位大将曾"叫板"毛泽东 周恩来为其撮合良缘

周恩来走近陈赓,向他再一次强调了陕北的困难,嘱咐说:“南渡黄河以后要狠打猛打,认真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放马逐鹿中原!”

毛泽东也再次叮咛说:“如果你们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的行动调动胡宗南,则陕北将难以支持……”

“请主席放心!”接大任于身的陈赓斩钉截铁地说,“四纵保证如期渡河,配合刘邓、陈粟大军形成‘品’字形,展开中原战场!”

摘编自《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新华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及《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