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侵袭性真菌感染病
■给您提个醒
恶性肿瘤、呼吸系系统疾病、血液病的高发,对于患者来说除了要承受疾病折磨,还极可能遭遇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害。而一旦发生高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则面临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时机难以把握,患者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简称预后)不理想以及经济负担重等临床挑战。
在日前召开的“博论天涯”第三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学科专家交流峰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指出,采取早期积极预防性治疗可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侵袭性真菌病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与侵袭性真菌感染不同,“感染”更多描述的是病原菌与宿主的一种共存状态,而“病”则描述的是病原菌在体内侵袭、繁殖造成器官组织损伤的病理现象,更能反映一种病理状态。
据了解,真菌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目前已知的真菌有十万余种,有些真菌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有些却极易引发人类疾病。而侵袭性真菌感染则是指由病原真菌(念珠菌、曲霉菌等)侵犯内脏器官及皮下组织所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真菌侵入人体内,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多发生在血液、ICU、移植以及呼吸和感染等治疗领域。翁心华强调,不同科室,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致病菌种种类、临床特点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依据不同科室患者的特点和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差异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介绍,从目前的临床情况看,就发病率而言,真菌感染被大大低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确诊真菌感染的病人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有统计显示,有1/2的确诊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体解剖才最终确认患了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令医生十分棘手一种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常常被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所掩盖,难以早期发现,因此进展快速,预后效果差,病死率极高。
目前临床医生多推荐采用早期积极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来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不过,预防性治疗也存在杀掉一些无辜真菌的风险。对此,翁心华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依据患者病情及侵袭性真菌病感染临床特点,规范诊疗流程,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整体治疗水平,已成为医生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