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两国元首6年会晤近30次,中俄关系就是这样紧密
资料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图源:新华网)
6月5日至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逢中俄建交70周年,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来的第八度访俄因此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一次再定位、再对表的关键节点。
中俄关系在冷战终结、苏联解体之后经历了一段节节攀高、不断提升的历程。双方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后顺理成章地发展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务实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因而被认定为“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但在当前国际秩序重组、国际体系转型和国际权力转移时,西方总有各种唱衰中俄关系的杂音。不过,现实和这些一直炒作中俄关系具有内在战略紧张的判断相左,中俄关系不仅上不封顶,而且每每在这种负面喧嚣中一路前行,臻于化境。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双边贸易持续扩大,人文交流异彩纷呈,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俄关系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提升至典范意义上的高度,和四大因素密不可分。
其一,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彼此间的关系,为中俄关系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能量。2013年以来,两国元首举行了近30次的双边会晤。在全球治理、地区秩序、能源合作等战略领域,元首会晤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升中俄关系。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良性互动、惺惺相惜和战略默契是各自与其他大国领导人之间难以企及的。6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访俄前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时,将普京总统称为“最密切的外国同事”“最好的知心朋友”。
其二,全方位、全领域覆盖且不断完善的制度化安排,为中俄关系构建了不受外部世界影响的内在环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地区环境如何演变,中俄两国始终将彼此视为战略支撑,也因此获得了双边关系的超稳定结构。
其三,不对称但相互平等的国家权力结构,为中俄关系的密切互动和紧密合作提供了其他大国关系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龃龉不断,本质上是俄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得不到西方尊重,但中国始终将俄罗斯视为平等伙伴。从全球范围看,大国间往往是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产生摩擦。而中俄优势互补,因此更具有合作的可能性。
其四,历史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为新时期中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系。两国在历史上没少经历分分合合、斗斗和和的折腾,并都付出了沉痛的历史代价,一定程度上给彼此的发展增添了障碍。之后,中俄领导人痛定思痛,牢固坚守“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和“不意识形态化”的“四不”原则,明晰了彼此“不可为”的方式,实现了行“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正在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而言,中俄关系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为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了诸多新的规范、话语和实践。从新型安全观,到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再到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的诸多新概念,中国提出的话语、方案和政策设计,不少来自于中俄关系的实践。中俄关系之于中国外交的独立价值和独特作用是其他大国关系难以相提并论的。
中俄关系已经走过了漫漫70年长路。在过去近30年间,中俄关系创造了一个“黄金时期”。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中俄关系出现的问题皆由发展而生,但所有的问题也必然可以通过彼此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得到解决。在此意义上,习近平主席的第八次俄罗斯之旅,势将为两国关系带来新的方向、新的议程和新的希望。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