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领导人访美七大敏感问题
2015年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后低头看手表。 新华/路透
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本月6日至10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越共最高领导人首次正式访美并受到美国总统接待。无论从访问时机、对话内容还是地区局势,这次访问都散出不少敏感的味道,而且这种敏感也确实被多国媒体渲染炒作,各种用心四溢。就此,新华国际客户端记者专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越南问题权威专家凌德权,就七个被外媒炒作的敏感话题进行探讨、分析和澄清。
【问题一】阮富仲的这次访问是否具有“历史性”、“标志性”、“里程碑”式的意义?
答:不仅美国和越南媒体对这次访问使用了这些形容词,世界上各大媒体也使用了这次词语。而且,双方会晤后发表的《越美关系愿景联合声明》也用了“历史性”这个词。
1972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敲开中美关系大门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全世界公认、历史也已证明,那次访问和会见具有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大历史性意义。
如今,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应邀正式访美并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这在越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美国外交史上也是第一次。对于历经沧桑巨变的越美双边关系,这次访问的意义用这些词来形容无可质疑也并不过分。
2015年7月8日,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在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演讲后致谢听众。 新华/法新
【问题二】阮富仲这次访问是否意味着美国对越共领导体制的承认?
答:阮富仲在出访前向美国媒体阐述了越南对美国的政策,并用16个字高度概括:“搁置过去、克服分歧、增进共识、面向未来”。这16个字,阮富仲当着奥巴马的面又说了一遍。美越联合声明内容很多,总的来看,是求同存异、扩同缩异,提出了深化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愿景。
和平、合作、共同发展是时代的趋势。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越南的所作所为,历史桩桩件件记录在案。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树敌太多,在许多地方作茧自缚。如今,美国如果能真正吸取历史的教训,放弃陈旧的对抗思维,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化敌为友、和平相处,携手成为合作伙伴,当然是世界的福音。
越美联合声明提到“尊重彼此的政治体制”。越南不可能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构成威胁,但越南也一直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对越搞“和平演变”、“颠覆暴乱”和“颜色革命”。美国政府邀请越共总书记正式访问,虽然没有给予红地毯、礼炮、仪仗队、国宴等最高级别的国宾礼仪,但毕竟在白宫举行了历史性双边会晤。这应该可以解读为“美国对越共领导地位和体制的承认”。
2015年6月1日,到访越南的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向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转交了越战期间一名越南士兵的日记本。 新华/路透
【问题三】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次访问会化解美越间的诸多分歧,让美越关系进入一个蜜月期?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人们看到,在白宫欢迎阮富仲的同时,美国国内有些政客和政治势力对阮富仲做客白宫表示“遗憾”,抛出“(越南)这种专制的一党制是越南人权状况糟糕的根源”等言论。
另外,就在越美最高领导人会晤的同时,有数百名越南人打着被推翻40年的西贡伪政权的旗帜举行反越集会。这些人是流亡美国的前西贡政权的遗老遗少。这次反越集会的组织策划者是被越南定性为恐怖组织的“越新党”。谁不知道长期以来公开或暗中庇护、支持他们的是些什么政治势力?最清楚的莫过于越美两国政府。
2015年7月7日,阮富仲与奥巴马在白宫会谈期间,越南反对派人士在白宫门前集会抗议。 新华/法新
【问题四】美国媒体认为,奥巴马此次意在拉拢越南,推动促成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协议(TPP)。越美TPP谈判进展如何?前景如何?
答:TPP是这次越美首脑会晤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显然还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越美联合声明有关TPP的段落所用的关键词是“希望”、“努力”等等。越美完成TPP双边谈判还有一段路要走。
美国一直对越南说,越南加入TPP将成为“受益最大的国家”,出口可望每年增加32%,GDP可望增加25%。美国智库和金融机构也作了不同的预测,画了大大小小不少的“饼”,对越南很有吸引力。
多年来,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国,也是对越南的主要投资国之一。越南期望通过加入TPP后的零关税,来增强越南主力出口产品——纺织品、皮革鞋类、农林水产品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最大化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美国与TPP国家的贸易顺逆差示意图。其中,美国对越南贸易逆差249亿美元。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但同时,TPP中关于产品原产地、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等规则对越南现有经济发展是重大挑战,有关国有企业、政府采购、劳工权益(结社自由、劳资谈判等)和所谓的“人权”等条款,与越南现行体制和法律规定相悖。
截至目前,越南对美国提出的要求是:承认越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给予越南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灵活性”和“过渡期”,“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在这些难题上,双方还需要对话、磋商、谈判。这个过程显然是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何时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恐怕当事者也未必说得清、说得准。越美TPP谈判还存在很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将TPP与所谓“人权”问题挂钩,其实质还是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的不同。
无论是在越南还是在美国,对越南加入TPP都存在不同声音甚至反对声音。越南有家媒体发表有关TPP的文章用了这样一个题目:《种树让别人摘果》。总之,越美TPP谈判何时达成协议、达成什么样的协议,还要看。即使越南加入TPP,其短期和长远效应,还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
纺织业是越南出口支柱产业之一。 (图片来源:互联网)
越南是TPP12国中唯一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南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相近。越南在TPP谈判中遇到的难题正是中美类似谈判中遇到的。越南参加TPP谈判的经验教训难道不值得中国研究和借鉴吗?如果美国承认越南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那美国有什么理由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问题五】越美联合声明涉及南海形势,一些外媒则称美越可能“联手对付中国”,真实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联手”的可能?
答:越美联合声明中的措辞看来是精心推敲过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新意。这些内容最近几年来在各种多边和双边文件中都曾出现过,有些说法甚至与中国的立场并不完全对立。
越美之间的合作,有的与南海争端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但也远未到“联手对付中国”的地步。
3个月前,阮富仲访问中国,与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其中包括妥善处理好海上问题、管控好海上形势。越美“结成军事联盟对付中国”的说法,以及关于金兰湾军事基地的传闻和推测,我看是无稽之谈,是有人蓄意挑拨中越关系。轻信这些说法,就是上当受骗,中了某些政治势力的奸计。
2015年5月18日,在越南首都河内街头,一个小贩走过庆祝胡志明诞辰125年的巨幅标语牌。 新华/法新
【问题六】越南一直要求美国完全解除对越武器禁运。越美军事合作前景如何?
答:1975年越南抗美战争胜利后,美国宣布对越南实施全面禁运,其中包括武器禁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对越政策开始出现松动。1991年美国解除对越旅游禁令,1992年解除贸易禁令,1995年宣布外交关系正常化。但是,美一直对越实施杀伤性武器禁运,直到去年10月才宣布“部分解除武器禁运”。
越南要求美国完全解除武器禁运是完全正当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要美国坚持对越武器禁运,越美关系就不能算真正、完全正常化。这同中美关系多少有相似之处。
美国一些官员和机构通过媒体时不时放出很多“风筝”,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历史和现状看,越南的武器系统主要来自原苏联和俄罗斯,少量来自印度。即使解除对越武器禁运,美国肯向越南提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是一回事,越南是否有意愿或是否有能力采购美国武器装备是另一回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俄罗斯武器系统和美国武器系统不兼容。即使美国肯卖,越南也未必买;越南想买的,美国未必肯卖。
2015年3月2日,美国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丝·戈特莫勒(左)在越南广治省参观一个战争遗留武器中心。该中心内收集了越战期间美军遗留的大量未爆地雷和炸弹。 新华/路透
还有一个金兰湾军事基地的问题,国内外媒体炒作很多。只有看看越南的“三不”国防政策,就不难识破这些传媒场上的泡沫。我曾对越南朋友讲过一句话:“我不信越南会把金兰湾基地交给美国。如果这样做就等同于自杀。”
从长远来看,越南向美国等西方国家采购一些军事装备是可能的,因为越南军方确实在考虑武器装备进口来源多样化。但是,越南的国防开支有限,还要考虑到适用性、兼容性等等许多问题。越南军购问题短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问题七】美国分析人士认为,越南善于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等诸多区域和世界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不会完全倒向美国。如何看越南的外交政策?
2015年6月29日,一名越南女子走过广南省会安市街头。 新华/法新
答:越南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开放、多样化和多方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为在大国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越南开始革新,越南的外交政策就作了重大调整,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拒绝“选边站”和“一边倒”是越南的不二选择,也是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坚定选择。
越南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与大国的关系。这些大国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还有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越南的外交目标之一是“成为国际社会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值得注意的是,阮富仲今年两次重要出访也是选择了中国和美国。
2015年5月20日,越南第十三届国会第九次会议在河内开幕。 新华/法新
越南正在积极筹备明年初举行的越共十二大。这是越南内政外交的重中之重。越共十二大文件草案关于国防安全和外交的提法看不出有什么大变化。涉及越南内政外交的种种问题,聚焦点还是看明年十二大。中国高度重视与越南的关系,越南也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出于对重要近邻的了解,我个人对越共十二大和未来中越关系寄予良好的期望和期待。(记者凌朔 韩梁,编辑李宏,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