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挂职的官员到底称职不称职
到外省市挂职锻炼或出国参加培训,对机关干部来说并不新鲜,但去外国政府部门挂职,此前则很少听说。22日,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此外,东城区每年为人才“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11月23日《北京晨报》)
这两天人们对这条消息已经议论纷纷。尽管这条消息本身说得分明,是“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但我还是禁不住怀疑:这些出国的官员究竟称职不称职呢?是称职的出国挂职?还是不称职的出国挂职呢?
说起来不该不称职。
如果说不称职,哪里还谈得上“优秀”?又哪里需要去培训、挂职呢呢?我们的干部政策是能上能下,谁不称职下去就是了。能称职又急想上的人可多的是,有什么理由非要由不称职的人去培训和挂职?
可如果说称职的话又不对。称职还出国去挂职培训什么?须知,干部的优秀和称职,其实也是动态的。今天的优秀和称职,不一定代表明天还优秀和称职;一个优秀且称职的官员,正值优秀和称职时期,不抓住机会让其在国内工作,却非要派他到国外去,是想更称职,还是想不称职呢?称职的出国培训、挂职,难道留不称职的在岗位上工作吗?
有人说,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想了解国外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思维方式等最好是出国去挂职试试,我看不一定。某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我国一个市长和美国一位女市长的对话。当我国的那个市长邀请人家来中国访问的时候,这位像家庭主妇一样的市长笑呵呵地说:“我这个市长要到哪里去,必须得到本地企业的赞助,他们是纳税人,他们很在乎市长是否会乱花他们的纳税钱,所以如果我要到你们那里去,我现在还不知道这笔钱从哪里来。”这个场景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议论纷纷,我看我们的电视台不妨把这段录像给大家多放几遍,多放几遍就都知道国外是怎么当官了,也能知道人家和我们有哪些不一样,何必漂洋过海的出国呢?难道取经非得去西天?
其实,出国培训也好,挂职也罢,其好处不用细讲。有好处,这是谁都知道的。问题是,出国培训,难道只对优秀干部才有用吗?对不优秀的干部没好处?对其它普通公民没好处?为什么不能都出去“培训”、“挂职”一番呢?
一批又一批,总是干部出国,为什么?说穿了,就是变着法儿旅游;就是背相福利;就是出去扔纳税人的钱,扔大家的钱。报道说:东城区每年为人才“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一个东城区,就花这么多钱!花在1000人身上是每人5万元,花在100身上就是每人50万元。想起彭德怀一句名言来:崽卖爷钱心不疼。我想:不要说卖,起码是崽花爷钱心不疼。
这种局面如何改变,什么时候改变呢?